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刁月红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4-27 星期一

    前几年,因工作需要,我被抽调到临时成立的山东省日照市五莲电力公司史志办公室,负责编写《五莲县电力志》。起初,我认为这是一项枯燥无味又颇费心力的工作,但经过一年多的档案搜集,我逐渐发现了公司档案中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一一揭开那些历史谜团、撰写志书的时候,我的心中渐渐升起一种对档案、对祖国电力事业发展难以言表的情愫。

    那时候,我手头最常用的是一本1984年编成的《五莲县电力志》。这是一本用方格稿纸写成的企业志,里面用正楷字体工工整整写了十几万字,几乎没有涂改痕迹,连手绘的表格也是整齐划一。由于稿纸太厚,这本《五莲县电力志》用两块硬纸板夹住,用一条细麻绳装订起来,虽简陋却显庄重。就在这个厚厚的手抄本里,我看到了一个个感人故事——

毛主席接见的电力工人

    1959年,五莲县电业所成立后,用一台40千瓦的发电机、一条低压供电线路照亮了这座小山城。此前,五莲县只有两个单位用简易发电机发电自用,用过电的人少之又少。杜业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电业所职工,他通过与机械厂技术工人合作,制造出了10千瓦发电机和配电盘,并应用到电业所的发展之中。1960年,他们带着这台发电机参加了山东省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最新成绩展览会,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你们真了不起!”

    当我重新翻开这张照片时,几乎已经没有人记得此事的来龙去脉了。经过查阅档案和多方走访,我终于确认了此事的真实性以及毛主席接见杜业树的时间。如今,这张照片还时常出现在五莲县的各类历史档案展览中。其实,那个时期,对于一个刚组建的电业所,其设备是可以由政府出资购买的,电力工人要做的就是管好设备。但是,他们像许多老一辈的电业人一样,把忠诚企业的责任意识根植于心,把工作当成事业,充分发挥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这才有了那台堪称经典的自制发电机。也正是由于这台发电机的出现,五莲县开启了“一条马路一盏灯,一只喇叭全城听”的有电时代。也正是这种对社会负责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五莲电业人开拓创新,从电力的这一枝新蕾渐渐结出今日的丰硕之果。

    在公司档案室里,除了这个珍贵的手抄本《五莲县电力志》,还有20世纪手抄的年度“大事记”。从公司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大事记”中每年都记录了一份职工名单。职工名单为什么要纳入“大事记”,这在当时很重要吗?更让人疑惑的是那段时期里不断减少的职工人数。根据档案资料和多次走访,那个辛酸的创业年代逐渐呈现在眼前——

收进年度“大事记”的职工名单

    1978年,五莲县电力局(后更名为“五莲电力公司”)成立之初,全县只有3座35千伏简易变电站,23个村用上了电,还有600多个无电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五莲县工农业经济在复苏中快速发展,用电量不断创出新高。这时的电网建设已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事情了,还关系着整个五莲县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电的地区负荷紧张,无电的农村望眼欲穿。在这种情况下,电网建设任务繁重,广大电业职工日夜奋战。

    当时的电业职工大部分是从农村招来的“门外汉”,许多人工作一段时间后,宁愿回家种地也不愿从事这项既劳累又危险的工作。离职的人越来越多,坚守的人越来越少,创业任务却越来越繁重。留下来的人翻山越岭架杆拉线,走村串户装表接电,往往一走就是几个月。五莲县有1800多个大大小小的山头,分布着50万分散居住的百姓,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可能包含了三五个自然村,相距都有好几里路,上电的艰辛程度不难想象。但是,在大家的艰苦奋斗下,1986年,五莲电力公司在潍坊地区率先实现了村村通电。8年时间,几十个人,建成5座变电站,架设了900多公里高、低压线路,安装了700多台变压器,全县629个村庄全部实现了“点灯不用油,浇地不用辘轳头”。

    除了文字材料,档案室里还有一批藏品——相机胶卷。在那个没有数码相机的年代,胶卷是唯一的影像记录材料,由于价格不菲又只能用一次,所以每按下一次快门,都显得格外庄重,没有人舍得浪费一张底片。档案室里,却有这么一卷胶卷显得很特别——

半卷空白的胶卷

    这卷胶卷的使用日期是1998年7月24日,一个后来被称作“7·24”抗洪救灾的日子。那年,五莲县遭遇了一场罕见暴风雨的袭击,位于山区的多处供电线路被毁坏,有的地方连杆带线荡然无存。线路工人连夜冒雨巡线,平日畅通无阻的道路、桥梁,有的被冲断,有的浸泡在滚滚洪水中。田地里,一脚踏进去,泥水就能没过膝盖。抢修人员拿着手电筒在山上巡线,用了一天一夜摸清了线路损坏情况。回来的时候,很多人的身上带着血痕,因为山里的刺槐把他们的衣服都刮烂了,泥巴和血水凝固在皮肤上。他们巡线的时候,有的人家里洪水没过了床,老婆孩子在惊恐中哭作一团。但是,他们中间没有人回家看一眼,仍然忙着准备材料,忙着赶赴各地抢修。雨没有停,路更难行,机械用不上,大家用原始的方式作业。

    为了拉起倒地的电杆,他们在泥水里推起沉重的绞磨,鞋子掉进泥里,他们就光着脚喊着号子;为了重建一条线路,他们跪伏在窄窄的坝顶,用肩膀扛起一根又一根电杆……单位里唯一的宣传干事背着相机记录下了这些场景。当他拍到第十六张照片的时候,恰好碰上抢修工人赤着脚在泥潭里推绞磨,试图拉起一个倒下的电杆,在拉到一半的时候,抢修人员惊慌起来,他们再也没有力气让绞磨转动。转不动,就意味着电杆会再次倒下并带动绞磨倒转,就会把人摔出去或者打伤。那些被泥潭裹住双腿的人,几乎都没有躲避的机会。此时,那名宣传干事放下相机,立刻加入推绞磨的队伍,与大家合力化险为夷,之后一直持续抢修到天黑,就再也没有顾得上拍照。当天,整个胶卷就冲洗出来并做成了新闻图片,剩下的半截胶片再也没有使用,以空白的画面定格了抢险那一刻。

    电力工人无怨无悔付出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履职尽责的信念。我想,正是因为心底的那一份责任感,一种无愧于企业、岗位、客户、亲人的追求,他们才会无怨无悔、甘于奉献。那一年,五莲电力公司被日照市委、市政府授予“抗洪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其中有两名职工分别荣立三等功和嘉奖奖励。

    档案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壮阔历史的累积;档案不是纸张的集合,而是灿烂时代的见证。如果没有这些珍贵档案,许多事情就会被尘封、被忘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档案,我们这个山区县50多年电力史才得以展现。档案记录了那么多的感人事迹,将电力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不管过去多少年,只要翻开历史档案,他们可歌可泣的精神就会激励着我们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4月23日 总第351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