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吴大澂与吴承潞兄弟情深

——过云楼秘藏尺牍记载的尘封往事

作者:张之望 张嵋珥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4-13 星期一

    尺牍,旧指书信。新近发现的过云楼秘藏吴大澂写给吴承潞的4通尺牍,经鉴定皆为真迹。尺牍上款人“慎思主人”是晚清苏州知府、学者吴云次子吴承潞。吴承潞历任太仓知州、苏松太道、江苏按察使等。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迁任福建布政使,未赴即卒。落款人吴大澂是江苏苏州人,字清卿,号愙斋,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陕、甘学政、大仆寺卿、左都御史、广东、湖南巡抚等职。在甲午战争爆发前,他曾是晚清政界、学界的风云人物。

    吴大澂早年曾跟随吴承潞父亲吴云至上海,从事文字笔墨工作,而吴云又是吴大澂外祖父宝铁斋主人韩履卿的故交,所以两家关系非常亲近。从尺牍上款“如手”及下款“如兄”等称谓来看,吴大澂和吴承潞应该是旧时的结拜兄弟关系。这4通尺牍文字虽然简短,但读来别有意趣,兄弟之情跃然纸上。

兄弟间的礼尚往来

    光绪十六年(1890),吴大澂母亲韩太夫人病殁。按当时的制度,吴大澂奔丧丁忧回到了原籍苏州,并于十二月二十二日给吴承潞写了一通尺牍。其内容为:

慎思主人如手:

    久暌,雅教念念。

    腊鼓冬冬,悠将改岁。谨奉上年糕一盘、福橘一桶、金脮一肘、茶食六匣。聊佐辛盘,伏乞哂收。

    手泐,敬请岁安。

    兄期大澂顿首 廿二日

    正封函间,乃荷先施,谨此鸣谢,非云报也。 

    从这通尺牍的主要内容来看,更像是吴大澂给吴承潞送礼的一份清单,上面清楚地列出了“年糕一盘、福橘一桶……茶食六匣”,这份大礼可谓不轻。其实,吴大澂给吴承潞在“腊鼓冬冬,悠将改岁”时送的这份礼物是有“说法的”,意思是让他在春节时“佐辛盘”用的,在这种特定的时间送的礼物,吴承潞是不能不收下的。而他为何这般用心呢?据考证,这应该是吴大澂在为侄儿吴本齐职务之事“闹心”呢。

    “聊佐辛盘,伏乞哂收”,意思是立春时要吃用“葱、蒜、韭菜、油菜、香菜”做的“五辛盘”,送的礼品可以佐餐。当地有“吃五辛”可以杀菌驱寒的说法,“辛”又与“新”谐音,这也是老祖宗迎接新春的一种习俗。从这通尺牍中可以得知,我们的古人早就有春节期间要“杀毒除菌”的好传统。有意思的是,就在吴大澂正准备封口递送他写的尺牍时,却先收到了吴承潞馈赠的礼物,所以他又在尺牍后面补写道:“正封函间,乃荷先施”,二人真是心有灵犀,想到了一处。更有意思的是,笔者又从过云楼秘藏的其他尺牍中看到了吴承潞“先施”吴大澂的礼单,“承惠羊肉一盘,醉蟹两坛”礼物同样用心、丰厚。因此,吴大澂在该尺牍最后恭敬地向这位兄弟表示感谢道:“非云报也。”说明这是“礼”尚往来,而不是报答。从双方尺牍的“清单”内容来看,他们兄弟间的手足情谊非常人可比。

互相切磋为官之道

    光绪十六年(1890)十二月八日,吴大澂将回复依尧山将军的函送给吴承潞过目,并请他阅后加封邮寄。“依尧山将军”是指晚清著名满族将领依克唐阿,而他是吴大澂旗人中关系最好的朋友之一。尺牍中写道:

慎思主人如手:

    兹有寄复依尧山将军书,乞为加封递寄,至感、至感。

    尧山在旗员中至为要好,人尚明白。来书殷殷下问,言极恳切,意欲加惠于奉民。兄略书数则,以备採择。

    内约束书差一条,各省皆然,为牧令者不可不知也。

    手泐,敬请勋安。

    如兄期大澂顿首 腊八日

    信稿录奉一览。 

    光绪十二年(1886),吴大澂曾以钦差大臣身份带领时任帮办的副手依克唐阿一起勘定中俄边界,他们二人和俄国大使斗智斗勇,寸步不让,争取收回了俄国人侵占我国的100多华里领土以及我国船只在图们江的出海航行权,并签署了《中俄重勘珲春东界约记》,维护了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依克唐阿也因和吴大澂一起抗击日、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的功绩,受到朝廷器重。他被授为头品顶戴、镇守盛京将军,掌管奉天府尹事务,任兵部尚书等官职,有“东北三省海外天子”之称,被誉为“虎将军”。

    在此尺牍中,吴大澂对吴承潞讲,依尧山给他来函,非常恳切地请教如何搞好地方管理的方法,“意欲加惠于奉民”,“奉民”指的是当时依尧山将军所主政的奉天府地区的老百姓,意思是他想为当地老百姓办好事惠及于民。吴大澂盛情难却,只得写下了几条自己认为可行的“为政之道”以供其选择性采纳。写了几条后,他怕有不妥之处会“误人子弟”,因此,又转请兄弟吴承潞帮他把一下关。最后,吴大澂认为各省管理制度大致相同,但主要的问题就是都缺少对地方“一把手”约束的规章制度,并给对方指出了做地方官不能不明白的一个道理,那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拜托提拔亲侄“委员”

    这通尺牍上虽无上款,但从来源及内容来看,应当也是吴大澂写给吴承潞的尺牍,内容为:

    尊处松沪各局卡,遇有委员缺出,务望推爱,尽先委用该倅。感荷宪恩,断不致有辜培植也。

    手泐,敬请勋安。

    兄大澂顿首 十月十七日

    名条附呈。

    从“尊处松沪各局卡”中可见推测,该尺牍应写于吴承潞在苏松太道任职期间,而考证吴承潞任职苏松太道时间,可知写作时间应稍晚于第一通尺牍。

    “遇有委员缺出,务望推爱,尽先委用该倅”,“该倅”是指在苏松太道下属部门工作的职员。但是否就是前函中吴大澂送吴承潞厚礼,并为他职务“闹心”的吴本齐呢?从“感荷宪恩,断不致有辜培植”之句中流露出的感激之情,以及最后写有“名条(举荐信)附呈”来看,这位要求吴承潞提拔为“委员”的“该倅”,应该就是吴大澂的亲侄吴本齐。而据《愙斋自订年谱》中记载,“光绪十七年(1891),七月吴大澂送本齐、本善两侄赴金陵应试”,但没有下文记载,可见应当是没有考中。经查相关记载,吴本齐学历为附监生,比起他的父辈吴大澂、吴大衡进士出身相差很多。既然他学历上提高不上去,那么就帮他通通门路找个好工作,推荐提拔个“委员”职务也属情理之中了。

    私人信函往来,最大的优点就是“无公开宣示之虞,多能畅所欲言,直抒胸臆”。因此,我们也可从其兄弟二人在尺牍间的谈吐中窥见晚清官场、职场生态环境的“一斑”。

彼此交流读书修身

    吴大澂认为,读书就是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笃信读书人要“修身缮性,间论学问”。因此,他在晚年给吴承潞写下了这通的尺牍。

慎思吾弟大人如手:

    行馆无书可览,静坐养心。偶有所见,笔之于册,为自省录。

    前索拙书,谨录数则呈教。瓶老有书,极承见爱戴所发。

    敬请勋安。

 兄大澂顿首 八月廿二日

    在此尺牍中,吴大澂向吴承潞谈到自己公出在外,住于临时居所无书可读时,便“静坐养心”,如偶然间想到了好的句子,就马上动笔把它记录在专门的册子上。吴大澂服膺宋代儒学,在平时学习时便留心记录下很多有关养性、止敬、忠恕等方面的语句,并坚持长期积累。笔者考证到,自同治丙寅年(1866)起,他就开始积累这方面的素材,为日后《读书偶见录》付梓成书做准备。可是,吴大澂因公务繁忙,此书一直没能刊出,但其几十年的积累素材却没有停止过,此尺牍就是一个见证。

    “笔之于册,为自省录。”吴大澂经过几十年的不间断积累素材,当年打算刊出的《读书偶见录》终还是成了“为自省录”。所以到了晚年,他就把原来的书名改为了《愙斋自省录》,但直到他去世书仍没能出版。“前索拙书,谨录数则呈教。瓶老有书,极承见爱戴所发”,意思是吴承潞曾向吴大澂索求书法作品,他已恭敬写好,所写的句子就摘自于《愙斋自省录》书稿。“瓶老”是指晚清著名政治家翁同龢,其工于诗、画,晚号为瓶庵居士,所以称之为“瓶老”。吴大澂告诉吴承潞,翁同龢平时创作书法,所书内容也是他平时的有意积累,表达的都是自己认同的价值观,是所发之心声。此尺牍寥寥数语,吴大澂就把读书、修身的看法向吴承潞表达得清晰而明确,虽然只是平常书信,简单交流思想,但从中也可看出二人之间实属兄弟情深。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4月10日 总第351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