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朱德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

作者:龚 勇 陈良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4-09 星期四

 
1965年4月9日,朱德写给朱琦的信。

朱奇(琦):

    你的来信收到。你这次蹲点的经验,是正确的,作为改变你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有很大益处。你过去的思想是封建和资本主义的思想交叉的,总是想向上超。越走越不通。屡说也不改。这是你混过了你的宝贵时间。现在去蹲点,同群众看齐同吃同卧同劳动,深入了群众中去,就真正会了解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如何完成,就会想出很多办法。同群众一起创造出许多新的办法,推向前进。你们铁道部门是接管的企业,过去的旧框框没有打烂,又学苏联的新框框,就是迷失社会主义创造性的一条。现在在毛主席的辩证惟(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敢于创造出社会主义新类型,来改正铁道交通的新方法。是成功的。三结合的方法,主要的还是群众。社会主义教育在全国均有很大进步,望你再去蹲点。今后工作要求在现场工作,使你更进步才不会吊(掉)队。

    朱德

    一九六五年四月九日

    朱琦于1916年9月出生在四川仪陇,系朱德与第一任妻子萧菊芳所生,是朱德唯一的儿子。朱琦未满3岁时,生母病故,后由朱德的第二任妻子陈玉珍抚养长大。1938年,朱琦到延安学习、工作。1948年,朱琦从部队转业到河北省石家庄铁路局机务段当练习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在石家庄铁路局担任火车司机。

    朱琦到石家庄铁路局工作之初,朱德叮嘱他说:“你一直在部队工作,不懂技术,调到铁路局以后,不能当领导搞管理,要从头学起,不要说是我的儿子。”朱琦谨遵父亲的教导,在工作上、生活上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从不搞特殊化。当时,已经是团级干部的朱琦从练习生干起,踏踏实实地学习技术,从练习生、司炉、副司机、司机,一步一个脚印,勤勤恳恳地工作,本本分分地做人。1965年,朱琦在北京郊区铁路系统机车车辆厂蹲点学习期间,写信给父亲朱德,汇报了自己工作和学习的情况。朱德在给儿子朱琦的回信中,对他蹲点学习的成绩给予肯定,同时批评朱琦存在“总是想向上超”的错误思想和“混过宝贵时间”的消极态度。朱德在信中对朱琦提出坚持群众路线的要求,要他“深入群众中去”,目的是“了解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如何完成”。朱德还强调,“今后工作要求在现场工作,使你更进步才不会掉队”。

    朱琦始终牢记父亲的教导,在铁路部门一直工作到1974年6月因病去世。有一次,朱德坐的专列正好是朱琦当司机,朱德对他的工作给予鼓励。朱琦去世后,有关部门考虑到朱德的几个孙辈都在外地工作,把朱琦的三子朱全华从海军青岛基地某部调到北京工作,以便照顾朱德。朱德知道后,极不高兴地说:“我要的是革命接班人,不要孝子贤孙!哪里来的,还应该回哪里去!”在朱德的要求下,朱全华服从工作需要,从青岛调到海军南京某部工作。

    在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朱德始终重视对子女和亲属的教育。他严格教育后辈要做平凡的普通群众,绝不允许子女后辈利用他的地位和声望享受特权。在朱德看来,干部子女有了特殊化思想,那就是变质的开端。他特别强调,要把子女后辈培养成革命事业的合格接班人,而不是要接“官”、接“权”。朱德对子女们说:“要尽到我们的责任,把你们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如果一个革命的家庭连自己的后代都管不好,那怎么能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呢?”1960年10月,朱德曾写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他还教育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勤俭是我国劳动人民固有的美德。我们应当牢记和贯彻‘克勤克俭,成家立业’的格言”。

    朱德之孙、朱琦之子朱和平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曾说,朱家祖先都是憨厚、勤劳、朴实的农民,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深深地影响着朱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养成了勤俭廉洁的好习惯,不但自己一生都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习惯和作风,还大力倡导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朱和平说:“爷爷没有给我们留下物质财富,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笔精神遗产,他是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耳濡目染,是以家风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留给我们的,只有这种精神上的、文化上的才是真正的财富,才能永远流传。我们朱家有一个非常好的家风,这个家风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同时也注入了共产党人所形成的红色文化的内涵。”

    本文所示档案图片为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1月29日 总第3456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