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两代鞋业巨贾 一段桑梓情深

——福建晋江深沪华侨家族心系故乡慈善事业

作者:洪佳玲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3-16 星期一

    位于福建晋江东南沿海的深沪镇,因晚唐诗人罗隐在石崖上题有“深沪”二字而得名。深,为深海之意;沪,有列竹于海之意。深沪,古称“沪江”,三面临海,一面依山,地理位置较为独特,素有“峙海金狮”的美誉。而有着经商传统的张氏族人在当地代代相传的善举,更是广为人知。

父辈 旅菲创业反哺家乡

    在19世纪末的时代变革中,深沪张氏族人纷纷前往东南亚各地谋生,张昌生就是其中之一。1890年,张昌生出生于深沪,年少时勤奋聪颖,在家乡的商业氛围熏陶下,自行放弃学业,前往菲律宾学习做生意,并四处寻找商机。他发现菲律宾人沿袭西班牙及美国的洋派之风,上层社会对鞋履穿着特别讲究,华侨社会中也大都崇尚西装革履,皮鞋是必备之物。张昌生由此产生了做皮鞋生意的念头,并立即付诸行动,他从“真皮定做皮鞋”的小店做起,逐步发展壮大,成立履安鞋业公司。

    经过数年努力,张昌生在菲律宾鞋业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广阔的人脉,便开始进军皮革市场,经营皮鞋原材料调配业务。他身上有着晋江人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和独特敏锐的商业眼光,使生意蒸蒸日上,年纪轻轻即担负起经营家族生意的重任,来往于菲律宾及中国各大商埠。

1925年6月21日,菲律宾履安鞋业公司管事寄给张昌生的侨批。

    1925年,张昌生回乡处理家事,履安鞋业公司管事曾给他寄回一封信。其中记载了“附大银壹拾元内并夹炳记汇票壹纸……其中4000元系令弟所汇之额……由履安支出可以登记本号之名也”等语,详细说明了当时公司的经营情况,以及大笔款项的来源和用途,并就所盖印章做了解释。在市场形势方面,信中说:“咱之生理(生意)较前为劣,缘因现在适值雨季之虞,市面骤呈冷淡之故。”因为天气原因,公司的收益虽有所下降,但可以看出这只是属于季节性的淡季,履安鞋业公司在当地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另外管事还提到“本街济喜鞋店”即将“收盘”一事,但收购毕竟不是小事,他不敢轻易定夺,只是接洽了解情况,并询问“先生意见若何?”是否“作分支店,抑另组织之,以上等情,祈即逐一示详”。该管事办事颇有分寸,足见张昌生在公司里既享有威望,也颇具管理能力。

    张昌生事业有成不忘反哺家乡,他团结旅菲侨亲,资助贫困亲友,热心于家乡事务,促成旅菲深沪同乡会成立。这封信中也提及“近日仍再提议组织同乡会,现尚在规画(划)进行中”。从提议成立同乡会起,张昌生即密切关注组织进度,出钱出力,并在同乡会成立后积极投身会务。然而,张昌生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不幸于返乡时染病,1936年在深沪家中去世。张昌生生前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功,为家族留下丰厚的资产,而其对后代的教育,更为他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子辈 回乡受教继承父志

    张昌生之长子张温助(1915-1998),1919年跟随其母乘轮船前往菲律宾,8岁时在中菲学校就读。1925年,为了让后代更好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张温助在父亲的帮助下,与胞弟、胞姐、堂姐等人回国。虽然当时国内的教育并不完善,大多数为私立学校,但张温助等从侨居地返乡的孩子,没有沉迷于家乡的山水风光之中,而是抓紧时间在匡闺女校学习文化知识。

1925年7月31日,张荣华从菲律宾寄给张温助的侨批。

    张温助等人回到家乡1个多月时,他的叔叔张荣华寄来了一封信。他在信里猜想侄儿们在祖国的生活“必定是很有趣啊”,语气中充满对家乡的眷恋。“这帮寄去大银拾员,到时收入作你们买糖果吃,设时你们要买什么的东西,可以写来,马上就买。”几句话把叔辈对小辈的疼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开课的时候你们是要再入校的,不可游嬉,放过了可爱的光阴,那时再渡垊(指菲律宾马尼拉),就不免落人的后啊。”一群家境优渥的孩子,自然不用为生计操心。可对于重视教育的家族来说,培育下一代成才是头等大事。所以张荣华用孩子容易接受的语气循循善诱,教育他们积极向上,不可虚度光阴。1925年,张温助不过10岁,寄信人却指明“张昌生收转张温助贤咸收入”,信中也直接以“木兰、温助、秀英、文霖、文炳诸小侄”为抬头,既可见张氏族人对后代独立性格的培养,也展示了张氏尊老爱幼、重视教育的良好家风。

    1932年,张温助17岁时,父亲张昌生见他已能独当一面,便放手把菲律宾履安鞋业公司交由其执掌。张温助从小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从鞋厂徒工基层做起,对鞋业经营得心应手,并不断拓展业务。菲律宾属于季风型热带雨林气候,凉快、穿脱方便、价位低廉的拖鞋在民间十分抢手,对厂商来说虽利润不高,但“薄利多销”,“销大胜过利大”,张温助洞察商机,从日本等地引入发泡胶凉鞋生产线,数年后他便成为菲律宾商界制造业巨子。及后,张温助又投资金融和房地产,获得巨大收益。

    事业有成的张温助继承父亲遗志,回乡出资建设“履安大楼”,让其留在家乡的堂亲入住。他时刻关注家乡教育情况,为学校建设出钱出力。1964年,晋江县(今晋江市)政府决定撤办晋江第十四中学(深沪中学前身)。为了家乡青少年的教育,张温助等海内外深沪人心急如焚,派出代表上访至福建省政府。几经奔波,他们方被获准开办纯侨办中学,相关办学费用由家乡华侨筹集。当时中菲尚未建交,私自募捐汇款到深沪,一经发现,将被定罪。旅菲深沪华侨冒着危险,秘密组成“菲律宾筹建深沪华侨中学委员会”向乡侨劝募集资,张温助被推举出任委员,并率先捐资兴建学校礼堂。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张温助及其家人先后参与捐建深沪公路、深沪医院“张昌生纪念楼”,深沪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以及体育馆等设施。

    1998年,张温助在菲律宾病逝,其家族后人继续投入家乡建设。2003年,张氏家族听闻深沪中学搬迁新校址、扩建新校舍的消息,立即捐资建造中学办公大楼,即日后的“张温助纪念楼”。

    张氏家族虽然大部分人在菲律宾奋斗、生活,却始终深深眷恋着海另一边的家乡,为家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经济建设等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如今,一栋栋以张氏家族成员命名的楼房,依旧伫立在深沪的土地上,它们就像一座座慈善爱乡的丰碑,矗立在家乡人民心中!

    文中所示档案为晋江市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3月13日 总第3498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