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在西柏坡村担任妇救会主任的日子

作者:焦春雪 口述 史进平 整理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3-13 星期五

    口述人档案:焦春雪(1921-2010),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西柏坡村妇救会主任等职务。革命战争年代,焦春雪积极组织西柏坡村的妇女发展生产、拥军支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一直在村里务农。

不顾世俗眼光救伤员

    1921年,我出生在河北省平山县西黄泥村,15岁嫁到平山县西柏坡村。我的丈夫是村里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受他的影响,我也积极参加村里的革命活动。1939年,我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西柏坡村妇救会主任及西柏坡村八路军伤员转运站站长。当时,公婆不太理解我的工作,认为女子在外抛头露面,不成体统,在家相夫教子,才是本分。最后,多亏了丈夫对我的支持,公婆也就没有再反对。西柏坡村妇救会的宣传思想是“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抗日救国”,主要任务是组织村里的妇女支援前线,给八路军做军鞋、军衣等,平时还会配合村里的其他组织站岗放哨。

西柏坡村原貌

    在西柏坡村、北庄村、西黄泥村、东黄泥村等村庄都设有八路军伤员转运站,差不多10里1站。一天,北庄村的八路军伤员转运站站长史高寿送来一名伤员。我知道后,急忙赶到转运站。史高寿见到我说:“伤员身上有多处负伤,神志也不清醒,先给他喂些水缓缓吧。”随后,有人给伤员喂了水,发现他喝不进去,又试了几次依然喝不了。我有些着急,就提议用嘴去喂。顿时,大家愣住了。对于思想保守的村民来说,这一做法让他们难以接受。我顾不得那么多,便上前给伤员喂水,第一口他没有张嘴;第二口嘴微微张开,有了吞咽,接着我又喂了几次。没过多久,伤员醒了,但说不出话,看了看我们又闭上了眼睛。见情况不好,我们立即决定把他送到后方医院接受救治。

    由于村里抬担架的男同志被借调,我便带着1名女同志及2名北庄村转运站的男同志负责这次转运。4个人抬担架比平常快很多,到了东黄泥村的八路军伤员转运站交接完毕后,我们算是完成了任务。

积极进取学文化

村里的妇女利用休息时间支援前线做军鞋

    我作为妇救会主任,村里的事情自然要多承担一些,但家里的活儿也不能耽搁。有时开会回来,没有饭了,我只能弄点黄菜,喝点凉水。其实,村里的妇女跟我一样忙碌。她们白天操持家务,晚上点灯熬夜,细针密线做军鞋、缝军袜。

    在中国,尤其是旧社会,女人没有识字的权利。有一年,上级要求西柏坡村妇救会组织村里的妇女学文化,我就安排大家利用中午或晚上的时间来学习。识字课本是由县妇救会编印的,教员则是请村里的小学老师和有点文化的人来担任。谁不想进步呢?村里的妇女们劲头儿都很足。除了集中学习,我们还想出了岗位识字的办法,每个人都可以随时考别人,不会念不让走。我除了跟着大家一起学习外,在推碾做饭、干农活时也识了一些字,这使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思想都得到了提高。

    当时,有的妇女进步很快,甚至还学会了写信、记账及写简单的工作报告,甚至有的先进分子被提拔到脱产干部中,走上了革命道路。

节约一把米

    1948年,天气大旱,庄稼歉收。怎么尽自己的力量,为解放军提供帮助,这可把我给难住了。最后,我决定在村里推行“一把米运动”。“一把米运动”就是每家都在灶台上放一个小瓦罐儿,每次做饭的时候,都往小瓦罐儿里放一小把米。这样省下来的粮食便可以送给解放军了。

    那段时间,我天天走家串户,动员妇女们支持“一把米运动”。在动员时,有的人同意,有的人不同意。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就实行了奖励机制,哪家完成了任务,哪家就有奖励。我对大家说:“这次是物质奖励,如果村公所不出钱,我想办法申请给大家要。”3个月后,我带着人挨家挨户收粮食,有3户人家超额完成任务。最后,村里把这些粮食都送给了“工校”(1947年5月,中央工委来西柏坡时,出于保密的需要,对外称“工校”)。

    1949年春节,中央机关举办舞会,我和丈夫被邀请参加。在舞会上,我看到一位穿军大衣的人把丈夫招呼到身边,随后又把我叫了过去。那人问我:“你多大了?”我说:“28岁了。”他接着说:“你是个好干部啊!”我听了这番表扬后,摸不着头脑,也没好意思问。舞会结束回到家,我问丈夫是怎么回事,他说,表扬你是因为“一把米运动”。后来我才知道,那个人就是毛主席。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2月28日 总第3492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