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20世纪50年代:江西“送瘟神”运动

作者:余样明 郑小彬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3-02 星期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60多年前,江西省余江县人民积极响应毛泽东“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在全国率先消灭了肆虐几百年的血吸虫病。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文中写道:“像这样临近毁灭又恢复了青春的村庄,在余江县疫区几乎每个社都有两三个。这些村庄年年增加人口,年年扩大。”当日,毛泽东读完这篇报道后,夜不能寐,在第二天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自此,这首《七律二首·送瘟神》和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事情被永远载入史册。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江西省余江县的邓梅女是饱受血吸虫病折磨的典型。1周岁时,她的父亲便去世,跟着母亲改嫁。11岁那年,邓梅女的母亲突发高烧,吐血而亡。母亲死后,她只能跟着同族的叔叔生活。叔叔对邓梅女十分刻薄,让其光脚行走,即使在冬天也不让穿鞋,导致双脚长了冻疮。婶娘心疼她,叹道:“这孩子真命苦呀!”从此,“苦妹子”这个名字便在村里叫开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梅女经人介绍与同村的金盛华结婚,过起了幸福生活。可是没过多久她的身体却发生了奇怪变化。本来身强力壮的邓梅女变得精神萎靡不振,面黄肌瘦,肚子大得像个皮鼓。2年多过去了,她还没有生小孩,婆婆责怪其不争气,不给家庭添福;丈夫嫌她面黄肌瘦不好看,走起路来慢吞吞,拿起锄头就喘气,抱怨自己不幸娶了个这样的老婆,夫妻感情很不融洽。

    其实,邓梅女所处的江西省余江县是血吸虫病的重点疫区。那么让华佗都无奈的“小虫”究竟是什么生物呢?据《余江血防志》记载,这种肉眼看不见的灰白色线状小虫名为血吸虫,对人类威胁极大。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则是最终宿主。血吸虫的虫卵入水孵化形成毛蚴后,钻入钉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生出无数的尾蚴,再从水里钻到人、畜体内寄生。血吸虫分布在我国长江沿岸及华南广大农村等江河湖沼密布地区,人们在水田耕作或日常生活中与水接触,只需十几秒便会被感染。而患者排泄物中又带有大量虫卵,成为新病源,如此循环往复扩散,危害很大。

    由于血吸虫及钉螺繁殖能力都非常强。因此,血吸虫病的一大特点就是易感染、蔓延快、难根除。血吸虫病患者大多腹大如鼓,四肢枯瘦。得了这种病,年轻人会失去劳动能力,已婚妇女则会不孕。

    翻看《余江县志》可知:在民国时期,当地有2.9万人死于血吸虫病,42个村庄被毁灭,2万多亩良田无人耕种。仅仅一个蓝田坂村,就有3000多人因患血吸虫病死亡,剩下的村民面黄肌瘦,在死亡边缘挣扎。由于丧失大量的劳动力,直接导致疫区生产力下降,土地产出减少。稻田里因有被感染的钉螺,竟成为“头年人种田,二年人肥田”的“棺材田”。“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正是余江旧貌的真实写照。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当时血吸虫病在中国大地上疯狂肆虐,除江西外,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等地的血吸虫病患者约1000万人。尽管历代百姓一直顽强地同血吸虫病作斗争,但始终无法降服这个“小虫”。1955年冬,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1956年初,余江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号召,打响了抗击血吸虫病歼灭战。作为重点疫区,余江人大胆提出“苦战二年胜千古”的消灭血吸虫病计划,半年准备,一年战斗,半年扫尾。

    防治血吸虫病,重点在“防”字。因为血吸虫繁殖的“中间站”是钉螺,其生于野外,农民又必须终日在野外劳作,故如何消灭钉螺便成了防治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当时,各地针对不同地貌想出了很多灭螺方法。余江县则采用“开新沟埋旧沟”、堆肥、火烧等办法。

20世纪50年代末,江西省余江县人民欢庆成功消灭血吸虫病。中国血防纪念馆供图

    就在县里积极灭螺的同时,邓梅女所在的村子来了医疗队,医生挨家挨户收集大便,村民们不知道这是用来检测血吸虫卵的,觉得稀奇,称他们是“屎医生”。由于当地村民对血吸虫病一无所知,医疗人员便走进百姓家中,开展科普,树立疫区群众依靠科学、积极防治的信心。检查结果出来后,邓梅女一家人均为血吸虫病患者。她这才明白,身体发生变化及不孕的原因,竟然是血吸虫捣的鬼。可是婆婆并不相信,说是家里“龙脉不好”,不需要治疗。邓梅女为了摆脱痛苦,决定积极参加医疗救治。她带着衣被住进了设在邻村仓库的临时医院。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33天后,邓梅女的肚子平了,精神好了,像正常人一样充满活力。村里患血吸虫病的人看到后,也纷纷到医院打针吃药积极配合治疗。

    有关资料记载:“江西余江县从1956年春至1957年冬,先后为灭螺填掉旧沟347条,全长约19万余米;开新沟119条,全长11.6万多米;扩大耕地面积532亩,改善灌溉面积1500多亩。经过两年苦战,余江县人民消灭了传染血吸虫病的祸根——钉螺。同时,在粪便管理方面,村村新建了公共厕所和储粪窖,实行专人管理;在用水方面,村里挖了新井、新塘,并筑有井台、井圈,每口井设置公用吊桶,保证了村民的用水安全;在治疗方面,采取设组驻村,就地治疗的办法,革新治疗技术,推行短程疗法,加快了治病速度,最终凡查出的病人、病畜全部得到有效治疗。”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20世纪50年代,江西省余江县西畈乡的血吸虫病治疗点。中国血防纪念馆供图

1956年4月,江西省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站成立。 江西省鹰潭市档案馆藏

    获得“重生”的邓梅女,很快加入到县里组织的灭螺行动中。她先参加了余江县首届血防培训班,了解上级防治血吸虫病战略部署。学习班结束,邓梅女回村建立托儿所,请专人照料村中的小孩。之后,她便带领全村妇女全身心投入到“兴水利、灭钉螺”的工作之中。在那“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的日子里,邓梅女挥汗如雨,巾帼不让须眉;在粪便管理、人畜分屋的移风易俗中,她率先示范,积极帮助他人。邓梅女事事带头干,挑重活干,从不叫苦叫累,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1958年初,邓梅女顺利产子,成为当地第一位怀孕生子的既往血吸虫病患者。后来,《人民日报》记者到余江县采访当地百姓消灭血吸虫的事迹时,听说此事,便走访了邓梅女,并将她的经历作为一个典型事例写入文章中。

    1961年,编剧王炼受著名导演郑君里之邀,将《枯木逢春》改编为电影剧本。影片中的女主角苦妹子,便以邓梅女为原型加以塑造和升华,将江南农村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的事情再现于银幕。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2月28日 总第3492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