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新加坡:孙中山将革命思想播撒在南洋大地

作者:夏 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2-24 星期一

    孙中山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为了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共和国,他奔走海内外,宣传革命理想,其足迹遍及日本、东南亚、欧美洲等地。新加坡则是孙中山在南洋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

狮城情缘

    新加坡地处马来半岛的最南端,华侨密集,是孙中山海外革命的一个重要策源地。他曾先后9次前往新加坡,并把此地作为中国同盟会南洋支部的活动据点,与当地仁人志士商谈国事,筹谋革命。

    孙中山最早一次到新加坡是在1900年7月。戊戌政变失败后,康有为曾暂居新加坡。在这期间,孙中山多次与他沟通联合,均被拒绝。此时,救助过康有为的日本友人宫崎寅藏便前往新加坡游说康有为,希望他能与孙中山合作,结果反被告发入狱。孙中山得到消息后,不顾自己正在被清廷通缉,立即赶到新加坡,请当地华侨林文庆设法营救。最终,宫崎寅藏虽被取保释放,却永远不得入境。孙中山也被新加坡当局驱逐,限令5年之内不许入境。

    1905年7月,孙中山从法国乘轮船前往日本,中途在新加坡靠岸。恰巧,他的好友尤列也在新加坡。经尤列介绍,孙中山结识了当地华商张永福、陈楚楠和林义顺,并在“小桃源俱乐部”会餐,畅谈革命理想。虽然,孙中山只在新加坡停留了1天,但与老友新朋促膝长谈,拓展了新加坡的革命阵地。

    1906年2月,孙中山第三次来到新加坡,应张永福之邀首次入住晚晴园,在此创建了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在其后的几年中,他多次来到新加坡,进一步健全同盟会组织,并将南洋同盟会的领导机构设在新加坡。此后,孙中山以新加坡为中心,先后往来于吉隆坡、槟榔屿等地活动。他还协助当地的同盟会成员创办革命机关报《中兴日报》,将革命思想成功地播撒在南洋大地上。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正在欧美进行筹款活动。12月15日,他在回国途中第9次到新加坡,但由于国内形势紧迫,只停留了1天,便登轮前往上海。

晚晴园的灯火

    见证孙中山在新加坡活动足迹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晚晴园。它建于1902年,原名为“明珍庐”。1905年8月,张永福买下明珍庐,作为母亲养老的别墅,并取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伶芳草,人间爱晚晴”中的“晚晴”二字,将明珍庐改名为“晚晴园”。

    1906年2月,孙中山再次来到新加坡。张永福考虑到晚晴园远离市区,较为僻静、安全,便想请孙中山到这里居住、工作。于是他向母亲请命,并说明原委。张永福的母亲听后非常赞同儿子的想法,还称赞他深明大义。这次孙中山到新加坡逗留了2个星期,在晚晴园建立了南洋群岛第一个同盟分会——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陈楚楠为正会长、张永福为副会长。在宣誓会上,孙中山勉励大家要胜不骄,败不馁,就算“只有两个人,也要坚持到底”,“为真理而奋斗,即使牺牲了也虽死犹荣”。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的建立,是新加坡华侨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晚晴园中孙中山还设计了中华民国国旗草案。他以“青、白、红”三色为主色,寓意“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也象征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中华民国国旗草案共设计了4种样式,由张永福的夫人陈淑字绣制后,挂在晚晴园的客厅内供大家投票挑选。

    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立后,孙中山经常与革命志士在晚晴园畅谈革命理想。孙中山9次前往新加坡,其中4次都下榻晚晴园,并与胡汉民、黄兴等人在此商谈国事。在辛亥革命前的10次起义中,有3次是在晚晴园内策划的。

    晚晴园内通宵达旦的灯火照亮了中国推翻旧封建王朝的革命之路。

华侨之光

    孙中山于1906年来到新加坡后,以晚晴园为革命活动中心,在新加坡创办报纸,宣传革命思想,联络南洋侨胞,组织会党、策划起义。自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立后,“本党在南洋的势力,好像雨后春笋,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到1908年,东南亚各地同盟会分会已达100多处,会员上万人。同年,孙中山在新加坡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南洋支部,派胡汉民任支部长,同时制定了《中国同盟分会总章》16条,规定各分会以“实行赞助中国革命事业为职责”。在同盟会的带领下,南洋华侨纷纷为革命捐款。

    1907年至1908年,孙中山先后策划了潮州黄冈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钦廉防城之役、丁未镇南关之役、戊申河口之役等6场战役。新加坡华侨均为此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新加坡居住期间,孙中山每天的工作就是募集捐款。陈楚楠和张永福也积极参与谋划,向华侨报告起义情况并筹款。虽然有的华侨收入有限,但每人都会尽自己的能力捐款。有的华侨则倾家荡产捐款数万元,儿女只得靠佣工生活。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会长陈楚楠因耗费家中资产过多,兄弟间发生了财产争讼,其母临终时也以此为由,不准他继承财产。

1940年10月31日,国民政府准颁给晚晴园捐款人“见义勇为”
匾额致国民政府内政部指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除了积极捐款外,新加坡华侨还对起义撤退下来的人员进行了妥善安置。1907年潮州黄冈之役和惠州七女湖之役失败后,有百余名军人来新加坡避难。张永福便把自家的店铺腾出来,解决他们的住宿问题。

    在新加坡华侨的带领下,南洋各地的华侨都踊跃捐款,支持国内的革命。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孙中山在布置会上说:“现在时机已迫,应作破釜沉舟计划,能多筹一分,成功即增加一分。检讨过去失败,是力量不集中。现在需先集齐款项。”孙中山预计此次起义需要大量资金,南洋华侨便在筹款中慷慨解囊。黄兴在事后说:“如果没有这些钱,各志士必将散去,将无希望。结果广州战役依计划爆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牺牲,震惊全国,而促成武昌起义,而完成推翻清廷专制政府的革命大业。”

    新加坡华侨以自己的行动全力协助孙中山,争取了整个南洋地区华侨对国内革命的支援,使南洋成为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也奠定了南洋华侨在辛亥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2月21日 总第3489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