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冯玉祥:以“石”明报国之志

作者:庞 路 陈江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2-18 星期二

专机送玉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有一块特殊的和田玉印石。此玉石源自海拔3500米的昆仑山脉,直到1938年,时任新疆督办的盛世才意外地获得了它。

    盛世才是辽宁开原人,早年在日本明治大学、陆军大学学习军事和政治经济学,毕业回国后参加北伐战争。然而,他因非黄埔军校出身遭到排挤,后跟随时任新疆省政府秘书长鲁效祖进入新疆,历经多年的摸爬滚打,最终爬上了新疆大都统的位置,掌控了新疆的局势,人称“新疆王”。盛世才因为曾带兵驻扎过和田,所以对和田玉相当在行,他一看到此玉便知是新疆和田玉,虽然此玉外皮一面凹凸不平、棱棱角角,但总体看上去柔和如脂、温润细腻,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籽料,但已价值不菲。

    盛世才知道美玉的魅力。而此时,他正与冯玉祥交往密切,冯玉祥对古玩玉石更是情有独钟,定会知道此玉的价值,而且冯玉祥还有恩于他。盛世才知道,早年赴日留学时,如若不是冯氏鼎力相助,必定没有他的今天。于是,盛世才忍痛割爱,用专机将这块上好的和田玉送至时在武汉的冯玉祥手中。

以石明志

冯玉祥的和田玉印石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冯玉祥,字焕章,安徽省巢县人,曾任陕西督军、河南督军、西北边防督办、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将军。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他相继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虽受蒋介石排挤已离职,仍奔走于鄂、豫、湘、黔、川等省,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当冯玉祥看到盛世才送来的这块和田美玉时,如获至宝。他抚摸着这块未经雕琢的和田玉籽料仔细欣赏:一面棱棱角角,如秋山之萧索;另一面白如凝肪,似幼儿的小脸,真可谓是精品中的精品。细观之,玉石粗粝的一面有着深深的“疤痕”,犹如山体崩裂,不正像那破碎不堪的河山吗?自七七事变以后,祖国山河遭到日寇铁蹄无情地践踏,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国家生灵涂炭、满目疮痍……冯玉祥一向主张积极抗日,看到此石,他萌生了将其制成一枚印石的想法,借此来表明心迹。

    此玉石富有天然的美妙形态,无须过多雕刻,如何将它的外形和个人的观念结合得浑然天成呢?冯玉祥想到了荣宝斋。荣宝斋是驰名中外的老字号,主营书画,始建于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除了北京总店外,在南京、上海等地均设有分店,1934年在武汉也新设了分店。于是,冯玉祥把这块玉石送到了汉口荣宝斋店。

还我河山

    当和田美玉被雕刻成为印章后,整方玉石长15.5厘米、宽5厘米、高11.5厘米。

    其正面,未经雕琢,完好地保留了原来支离破碎的线条,那褐色的纹理像是半壁河山,在敌人的蹂躏下痛苦地挣扎。再细看其纹理,仿佛有头戴钢盔、手持枪戈的士兵凝神俯卧着射击敌人,又像是一只微张的手掌抚摸着大地,誓死护佑着自己的河山。

    其底部,印鉴的底面形状犹如一颗蓄势待发的子弹,充满了愤怒的张力,展示出誓把日本侵略者驱赶出中国的决心。底部篆刻有“为民族独立自由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印文,朱文字体方中带圆,纤细而韵味十足。印文采用的是结体优美,为近现代书法家所青睐的玉箸篆。玉箸篆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较难模仿,在官印上比较常见,目前所见的民国官印大多数采用了这种形式。

    其背面,为阴刻的隶书“中华民国廿七年七月七日,新疆盛督办晋庸由航空寄来,在汉口荣宝斋刻。”里面涂了金粉,金和玉的色泽交相辉映,显得熠熠生辉。

    “中华民国廿七年七月七日”即1938年7月7日,正是七七事变1周年纪念日。原来,冯玉祥将这枚和田美玉篆刻成了七七事变1周年纪念章,体现了他随时准备为抗日救国献出生命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其实,冯玉祥在1937年7月初就写好了遗嘱,事变后的第二天,他在给国民党第29军将士的电报中指出:“诸君革命军人,抗敌守土之责,断不容丝毫退让,以保千万年之光荣历史也。”誓死守土报国之志跃然纸上。

    中国自古就有爱玉、赏玉的传统。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孔子言:“君子比德于玉。”1938年的中国,千里沃土尽丧敌手,这种耻辱和仇痛深深地刺痛了冯玉祥。作为一名军人,当他看到上海、南京等地相继沦陷之后,那种“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的悲愤难以言喻,心中无时不激荡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把石之坚、形之似、文之切有机结合于一体,刻成了一枚纪念章来时刻警示自己,同时也是唤醒国人,勿忘国耻,还我河山。

    1942年,时逢冯玉祥60大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及社会贤达,纷纷题词以示祝寿。周恩来以隽秀的行楷写道:“先生能始终献身民族国家事业,奋斗不懈,屹然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国家今日,尚需先生宏济艰难,为民请命,为国效劳。以先生的革命精神,定能成此伟大事业,不负天下之望。”老舍先生以“还我河山”题赠。

    1965年,冯玉祥的档案移交至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68年,江苏省清档办公室重新对其整理立卷。目前,冯氏的所有档案分为日记、函电、文件资料、裱函、剪报、实物、图书7大类,共1628宗。其中,1920年至1948年的日记占了主要篇幅,共计316卷。

    冯玉祥的档案数量众多,能够直观、生动地反映其爱国情怀的这方和田玉印章是其中珍贵的实物档案之一。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2月14日 总第348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