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东北解放战争中的支前担架队

作者:刘吉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2-14 星期五

    在1947年1月30日的《东北日报》上刊登了这样一首诗歌,即《担架队之歌——为西满担架运输队的英雄们而作》。文中写道:“头戴毡帽,脚穿棉靴,咱是翻身的农民,帮咱的队伍抬担架。担架抬的平,脚步放的轻,不叫伤员受饿,不叫伤员受冻。”这正是东北地区的人民群众在炮火中不畏严寒、不怕牺牲,用担架转运我军伤员的情景。

东北地区群众积极响应支前

1947年6月19日,辽宁省政府关于支援前线工作的决定。 辽宁省档案馆藏

    早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就已经在东北地区积极推进群众工作。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实行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进军东北,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

    1946年7月7日,中共东北中央局扩大会议通过《东北的形势和任务》的决议。中共中央经修改后于7月11日批准了这个决议。决议总结进军东北以来9个月的工作,确定东北今后的工作方针是积极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创建包括中、小城市和次要铁路在内的巩固的农村根据地。这时,我党大批干部响应号召,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清匪反霸、反奸清算等运动,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拥护我党我军,纷纷自发组建支前担架队,为东北地区全面解放贡献了力量。

“打走了敌人再回家”

   在前线运送伤员的担架队

    1946年底,我军在东北战场上打响了“四保临江”战役。当地农民群众奋勇支前,组建担架队。担架队的队员们为了救护伤员,顶风冒雪与部队战士一同战斗在前线。他们说“抬担架为自家,到期也不回,打走了敌人再回家”。

    为配合“四保临江”战役,辽南独立1师在大连市新金县(今普兰店市)于家台一带与敌军激战,当地农民群众也掀起了支前热潮,派出1000余人组建担架队。担架队的队员们与部队一起行军将伤员带过敌军封锁线,送到安全的后方。

    1947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在松花江打响了“三下江南”战役。在冰天雪地的松花江两岸前线,当地农民群众积极组建担架队支援我军。担架队的队员们在运送伤员过沟或者上下坡时小心谨慎,尽量不让担架颠簸过大;在遇到敌机时,他们不顾自身安危,首先想到的是把伤员先隐蔽好。

    1947年5月到1948年2月,我军又接连发动了夏季、秋季、冬季3次强大攻势。通过长时间的历练,担架队的队员们已经能很好地适应前线作战节奏。夏季攻势中,克山担架队的队员江明如,在怀德城郊的战事中往返数十里,运送伤员数次。他还曾随军出征,深入前线,勇敢地跟随一名战士冲锋。他对那位战士说:“你到哪里我跟到哪里,你扔手榴弹,我替你揭盖子;你挂彩,我死也把你背下去!”

    1947年7月,河北省遵化县组织起了2000人的远征担架团。当担架团的队员随军远征到辽中一带时,按照上级部署,抽调担架团的精干力量,与部队连排干部一起组成地方工作小分队。在支援前线战斗之余,担架团的精干力量积极向当地群众宣传我党政策。遵化远征担架团经历了秋季、冬季2次攻势,历时8个多月,行程数百公里,最终圆满完成支前任务。

“一切为了前线胜利”

    1948年9月,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东北野战军奉命南下抵北宁线作战。9月12日到10月初,我军连克数镇,直捣锦州城下。为了能够让我军伤员得到及时的救治,处于主战场的辽宁省西部几个市县早早行动起来。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鼓舞下,当地百姓积极组建担架队,队员们像抢救亲人一样拼尽全力来抢救受伤的战士。

    位于辽宁省西部的锦西县(现葫芦岛市连山区)积极组建担架队,锦西担架队从三角城子(连山区白马石乡三角城村)出发,急行军100多公里赶到绥中荒地后,立即投入到抢救伤员的行动中。担架队的队长杨滨带头到火线上抢救伤员;队员刘世文穿过敌人封锁线,2次背下伤员,裤子被子弹打穿都全然不知。塔山阻击战开始前,锦西担架队接到命令:从绥中立即赶至塔山附近。队员们二话没说及时赶到,帮助部队抢修工事,整整3天3夜没有休息。在塔山阻击战中,队员们抬下21名伤员。

    同是位于辽宁省西部的阜新县组建了一支有1000余人的担架队,担架队队员由蒙汉各族群众组成。中秋节一过,他们就向锦州方向进发。阜新担架队的主要任务是将伤员从火线上救下来,并迅速交给接应在二线的担架队。10月14日,锦州城总攻开始。在31小时的激战中,这支担架队全程支援前线,战斗胜利后旋即又开赴大虎山战场。资料显示,阜新担架队共有4个大队,每个大队除了设有队长和副队长外,还安排了医生、给养员、通信员和其他干部。可谓组织严密,各司其职。最终,这支担架队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东北解放战争的3年中,东北各族人民积极支援前线,组建担架队。在随军行进和转运伤员时,他们克服连续行军作战的疲劳,忍着自身的伤痛坚持转运伤员,轻伤不下火线,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生命。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2月14日 总第3486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