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齐鲁大地“闹”出的欢乐元宵节

作者:特邀撰稿人 江 心 李东平 张 晔 王维新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2-10 星期一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灯节。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全国各地素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逛庙会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每年的元宵节前夕,齐鲁大地的广大人民群众便会提前准备,扎彩门、做花灯、练高跷,等待佳节的到来。到了元宵节当天,人们纷纷走上街头,逛庙会、看花灯、吃特色小吃,热闹异常。

 
1986年,山东省淄博市的元宵灯会现场。 山东省档案馆藏

    在元宵节当天,泉城济南的大街小巷、泉畔湖边都会挂满各式各样的花灯,有宫灯、鱼灯、花篮灯、西瓜灯等,种类繁多。从下午开始,踩高跷、跑旱船、舞龙灯、舞狮子等传统民俗活动会在大街小巷依次上演,此时,节日的喜庆气氛达到高潮。在各表演队伍中,高跷队伍的表演最为引人注目:队员们分别踩在1米上下、高低不等的木棍上,分别扮演成武松、林冲、孙悟空、猪八戒以及古典戏曲中的经典人物。表演时,高跷队队员随着有节奏的锣鼓点,各显神通,做出各种滑稽和高难度动作,常常使人忍俊不禁,引起阵阵喝彩。入夜之后,人们纷纷涌上街头,在争奇斗妍、流光溢彩的花灯旁驻足观赏,流连忘返。

 
1988年,山东省青岛市市民喜购元宵。山东省青岛市档案馆藏
 

1989年,山东省青岛市街头打腰鼓表演闹元宵的景象。山东省青岛市档案馆藏

    而在每年元宵节期间,青岛地区会举办一年一度的“萝卜·糖球·元宵会”,这是青岛地区规模最大的民俗活动,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该庙会正值立春前后,因过去青岛地区盛产萝卜,旧俗有“正月初九吃萝卜不牙疼,可防百病”的说法,称之为“咬春”。“萝卜·糖球·元宵会”以其特色鲜明的节庆主题、丰富多彩的文化商贸活动,赢得了“青岛新春第一节”的美誉。每逢节会期间,沿途彩灯高悬,龙狮争霸,腰鼓争春,各种杂耍争相献艺。来自青岛各地的摊贩云集,人流如潮,各种土特产品、日用百货、民间工艺品、风味小吃等,遍布大街小巷,形成吃喝玩乐的一条龙服务。当然,最受人们青睐的还是各种各样的萝卜和糖球。特别是近年来,为了庙会的丰富性,人们开始举办各式各样的萝卜比拼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萝卜雕刻大赛,一个普通的萝卜经过雕刻高手的精心创作,会“转身”变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

 
1979年,山东省济南市元宵节庙会上的艺人正在表演踩高跷。山东省济南市档案馆藏
 

 
20世纪70年代末,山东省邹城孟庙元宵节庙会上的“花船”表演。 山东省济宁市档案馆藏
 

20世纪70年代末,山东省青岛市的工匠们正在制作元宵节庙会上用的花灯。 山东省档案馆藏

    济宁地区普遍有正月十五是“小年”的说法,有扎彩门、吃元宵和散灯的习俗。元宵节之日,当地的老百姓家家都要蒸面灯和用萝卜挖灯,其造型各异,通常以龙灯、鱼灯、兔子灯、绣球灯以及月份灯居多。灯做成后,以棉花作捻,放入花生油或豆油等油料点燃,分别悬挂于各家的大门、屋门和室内,并在粮囤、井台、石磨、院角等处散放面灯,以增强节日气氛,共祝风调雨顺、岁稔年丰。除此之外,邹城孟庙元宵节庙会上的“花船”和“扑蝶舞”表演寓教于乐,深受人们喜爱。

    这些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庆祝活动,各地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寄寓着山东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2月7日 总第3483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