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春散毫端

作者:特约通讯员 杨 朝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1-22 星期三

    连新民老师,曾拜师书法家宫葆诚先生,并坚持习字半个世纪。春节临近,连老师赠送笔者一副他的手书春联。春联的上联是“云淡雨香诗世界”,下联是“水流花放文根源”,横批是“春散毫端”。红红的春联上,笔墨潇洒俊逸,让人真心舍不得粘贴,只想好好地收藏起来,慢慢欣赏。

    接过飘着清新墨香的春联,感觉时间飞逝,转眼又要过年了!

    春联,又称“对联”“门对”等,贴春联是人们过年时的重要习俗。春联来源于远古的桃符。宋代王安石的《元日》最为切题:“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我国,自唐代就有春联。到宋代,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春联,取桃木镇邪之意。明清时,纸写春联才广为普及。至此,每逢年节,都有文人墨客于闹市铺纸挥毫,以得润笔。

    唐宋以来,文人的笔墨浸润丰富了书写春联的文化意蕴。“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宋代诗人陆游在《除夜雪》中说,盛了半盏屠苏酒的酒杯还没来得及举起庆贺新年,便就着灯光用小草赶写着迎春的桃符。这句诗写尽了作者痴迷于撰书而忘却杯盏的情境。辞旧迎新,把酒写联,活脱脱再现了古代文人撰写春联时的惬意与温馨。

    时至今日,春联依然是一个仪式。除夕日,寄寓着美好愿望的吉祥文字,浸润浓浓的诗情,以春联的形象,飞上千家万户的门楣,成为必不可少的节日“盛装”。其中,有百姓买来印制好的、求吉祈祥的春联;有书法爱好者亲自挥毫写就的春联;也有驻村帮扶干部铺开红纸,蘸上浓浓笔墨,为乡亲们写下饱含美好祝愿的春联。

    笔者深受连老师影响,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闲暇时间,也会铺纸挥毫,写写毛笔字。日前,笔者特意买回了专门写春联的红纸,也斗胆自书春联,来一次节日的“浸入式”体验,增加参与感,以期获得更为直接的关于传统年节的仪式感。

    春联,用特别讲究色彩的纸张,配以书法,在特定的时间,张贴在特定的位置上,烘托出祥和温馨、红火喜庆的氛围。那年年贴上千门万户的春联,始终激情不减,绚烂多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月20日 总第3478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