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范蠡路:忠助越王巧隐退

作者:特邀撰稿人 屠剑虹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1-19 星期日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越国大夫。范蠡在越国期间,从越国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发展考虑,按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的模式,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在“平易之都、四达之地”建筑了越都城。这座城市历经2500多年城址不变,赓续相继,成为我国古代建设史上的奇迹。范蠡曾和文种、计倪等越国大臣一起献策谋划,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功成后,范蠡隐退,定居于定陶。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次散财,自号陶朱公,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至今,绍兴还留存着许多越国遗迹以及与范蠡有关的地名。

    在绍兴城东有一条道路,名范蠡路,是绍兴人为纪念越国大夫范蠡而命名。

    范蠡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按照当时楚国的规定,非贵族不得入仕。范蠡虽胸怀抱负,却无法施展。他与楚国宛令文种相交甚深,两人对楚国的政治黑暗甚为不满,于是,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对范蠡和文种给予最高礼遇。此后,范蠡和文种便一心辅佐越王勾践。

    公元前494年,吴越交战中,越为吴所败。越王勾践和5000名越国残兵被吴军围困于会稽山中,勾践不惜玉石惧焚,欲与吴王夫差决一死战。范蠡劝服勾践保全性命,以图日后复兴。于是,勾践入质吴国,范蠡随勾践入吴3年,卑身厚赂,暗护越君,终于使勾践化险为夷,平安返越。

    勾践回国后,范蠡便向他献计兴筑新都,意谓:大王如果要称霸立业,就要将越都从会稽山迁到交通便捷的平原,在军事上能进退自如。勾践听从了范蠡的建议,命范蠡选址建都。经过连续多时紧张的奔波、踏看,范蠡最终选择将平原九座孤丘之地间作为城址。从地理位置分析,城的东、西两面有两条大江穿越,东北面不远处是后海,城南是连绵的会稽山脉。在区域内,不仅树木茂盛,燃料充足,且东西两侧大江与内河外海相通,南北向自然河流及湖泊还为建城提供了充沛的水资源,是水陆交通方便、资源丰富、军事上可进可守的理想之处,符合“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立霸王之业”的战略思想。于是,范蠡先在卧龙山东南麓建立了国都小城,“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陆门四,水门一”,又在小城的东南建筑了城周大于小城10倍的大城,“周二十里七十二步,不筑北面。陆门三,水门三”。小城和大城合称大越城,小城是越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大城是越国的经济中心和生产基地。

    范蠡在卧龙山顶建造飞翼楼,登楼可随时观察吴国入越动静,在城的西北面不筑城墙,以示臣服,迷惑吴王夫差。范蠡规划设计的越都城,立足长远,谋划精到,充满了大智慧,成为兴越灭吴的稳固基地。

    为了复兴越国,范蠡在建立新都的同时,与文种、计倪等大臣一起,向勾践提出了一系列复兴越国的建议:安抚民心,实行“抚民保教”的亲民、爱民政策,积极奖励生育,繁殖人口;加强军队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率领百姓开荒种地,发展畜牧,修建渔塘,使“人民殷富,皆有带甲之勇”。为进一步迷惑吴王夫差,越国又投其所好,送给夫差最喜欢的东西,以讨其欢心。范蠡亲自在全国挑选美女,将西施、郑旦送往吴国,使吴王夫差心迷意乱,沉湎其中,不理朝政。

    范蠡和文种、计倪等大臣的一系列复兴计谋,被越王勾践采纳后成为国策,使越国逐渐由弱转强。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意欲进图中原,率军攻打齐国。吴国大臣伍子胥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夫差听信已被越国厚贿的伯嚭谗言,对伍子胥所言不予采纳。伍子胥再次劝谏:“大王,勾践乃吴国心腹大患,臣闻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彩,苦身劳心,夜以继日,这完全是复仇之为啊!况且勾践有范蠡、文种等谋士,大王不可小觑,应当联合齐国攻打越国,赐死勾践,方为上策。”夫差依然不听。不久,伯嚭听说伍子胥在出使齐国之时将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便向吴王报告,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夫差便赐剑令伍子胥自尽。这位对吴国忠心耿耿的大夫,自杀前对门客说:“大王不听忠告,吴国必将被越所灭。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伍子胥死后,吴王夫差身旁少了忠谏之人,夫差之决断再无阻拦。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诸侯盟会于黄池。范蠡赶紧向越王勾践献策,趁吴国精兵在外,国内兵力空虚,可出兵攻吴。结果吴军大败,留守吴国的太子友阵亡。吴王夫差无奈与越国议和。

    此后,越国又掌握时机,再次攻打吴国,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

    灭吴之后,范蠡急流勇退,他留下一信告诫好友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犬烹;敌国灭,谋臣亡,勾践是一位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的君王,还是赶紧离开为好。文种在收到信后便称病不上朝,但最终仍被勾践赐死。

    民间传说,范蠡离开越国时,携西施而行,定居于太湖北面的五里湖边,隐姓埋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后人为了纪念范蠡,便将西施山路旁边的一条路命名为“范蠡路”。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月17日 总第3477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