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

作者:张 超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12-24 星期二

    1940年3月6日,由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发布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首次明确提出了“三三制”原则,这一指示第(四)项中指出:“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指示说:“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

 
1940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政权问题的指示》(部分) 中央档案馆藏

    1940年初,延安县中区五乡在突击完成征粮工作中,为了改进和创新征粮工作的方式方法,乡政府提出用民选方式组织征粮委员会,每十二三户居民公选1名代表。在全乡选出的由27名代表组成的征粮委员会中,共产党员只有9人,其余18人均系非党人士。这些非党人士中有富裕户和士绅。征粮委员会在延安县委、县政府和延安工作团的领导与帮助下,充分发扬民主,在群众中进行大量的宣传解释和动员工作,精确调查统计,积极组织粮食入仓。全乡原定340石公粮的计划,不仅提前完成,而且超额了11石。全乡各界人士都认为这年公粮出得公平、出得愿意。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充分肯定了中区五乡征粮委员会的新鲜经验,并号召在边区各地推广运用。

    “三三制”原则提出后,首先在边区的陇东、绥德两个分区和富县等新区试行。按照“三三制”原则,陇东、绥德分区和富县经过民主选举,分别建立了乡、县两级的临时参议会和政府,许多有名望的士绅被选为参议员。

    1940年7月5日,毛泽东为纪念全面抗战爆发3周年发表《团结到底》一文,进一步提出建立“三三制”政权的主张。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在敌人后方消灭敌伪政权建立抗日政权之时,应该采取我党中央所决定的‘三三制’,不论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无论何人,只要不投降不反共,均可参加政府工作。任何党派,只要是不投降不反共的,应使其在抗日政权下面有存在和活动之权。”

    1940年8月,《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也规定必须按“三三制”原则健全各级民意机关及政府机构。一些士绅议员说:“现在我们才彻头彻尾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救国救民的中国最伟大的党。”纲领颁布后4个月内,北岳和冀中两个区就有2000户逃亡地主返回边区。

    1941年11月6日至21日,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隆重召开。毛泽东在开幕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任何政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到这些阶级的利益,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不得其所,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就是要团结全国一切抗日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要和全国一切抗日的党派、阶级、民族合作,只要不是汉奸,都要联合一致,共同奋斗。”

    大会正式通过《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为边区施政纲领的决议,并按“三三制”原则选举了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会委员和边区参议会常驻议员等人选。林伯渠当选为边区政府主席,李鼎铭为边区政府副主席。由于在包括边区政府正、副主席在内的18名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占了7名,超过“三三制”的要求,共产党员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由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正式确立。随后,在华北和华中的其他抗日根据地,也都相继建立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三三制”政权是为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效可行的政权形式,充分体现出新民主主义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思想。“三三制”政权的建立,使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最模范、最进步的民主抗日地区。

    中国共产党一直是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立场制定政策。“三三制”政权担负了重要的政治使命,它在最大程度上缓解了根据地内部的矛盾,凝聚了各阶级、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整体力量,铸就了一个团结稳固的后方。“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权建设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实践,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2月6日 总第3459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