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细数家乡新变化

作者:郝庆华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12-18 星期三

    山西省霍州市档案馆藏有一张老照片——霍县第一批农业合作社社长合影,其中有我家乡郝家腰村的郝林海;市档案馆还藏有1954年9月22日《山西日报》题为《郝林海农业社的青年小组》的一篇报道。这些吸引我多方了解家乡70年来的发展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家乡的百姓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发展生产,巩固集体经济,成为全县一个出名的小山村,并在全县首批成立合作社。随后,全村发展到100余户400余人、两个生产小队,农业生产在全县名列前茅,每年人均口粮达300余斤,年终分红按时兑现。

    村里的林业工作也不甘落后,成立了林业工作队。20世纪60年代,村民们吃上了香甜的苹果、柿子等,还利用自然生长的酸枣树嫁接大枣。

    1969年,村里迎来了28名北京知青,为全村生产发展注入活力。当年,村里通上了电,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生活。知青赵志强当上了电工,李忠平当上了二小队会计,郝成良、侯文清当上了饲养员。此外,村里实施了一项截流引水工程,在村头建起了水库,引水进村,此举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的问题。至今,养育全村几代人健康成长。村里自古人人习武,茶余饭后,不管老人、小孩,全村人都习惯集体练武,老师傅精心传授,小孩子认真学习,村民习武,全县有名。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们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撸起袖子苦干实干,很快见到了成效。第一年,村民们都吃上了白面馒头。第二年,农作物产量大增,家家户户收入都提高了。后来,村里开了一家裁缝店,老人、小孩都穿上了舒适面料的新衣服。3年以后,村民逐渐开始建新房,旧窑洞、低瓦房慢慢都闲置了。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们交通出行方式不再以步行为主,大都买了自行车、电动车,有些还开上了小汽车。2004年,全村共安装36部电话,好多人都用上了手机。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网改造,村村通油路,让生活更加便捷。2016年,全村整体搬迁,村民舍小家、为大家,离开了几百年生存的土地,全部搬进了城区,过上了城市生活。老辈人的愿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已变为现实。60岁以上的老人都领上了养老金,医疗保险全覆盖。这就是一个小山村在党的领导下,历经70年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就。

    家乡的不断发展变化,激发了一个档案人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新时代,档案工作也迎来了新挑战,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需要,我们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乘着新时代的快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2月12日 总第346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