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缘何讳疾忌医

作者:蒋粤燕 特邀撰稿人 杨宝章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12-11 星期三

    王粲(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首。可惜,王粲40岁就去世了,令人惋惜。王粲之所以英年早逝,与他讳疾忌医不无关系。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档案馆藏清光绪三十年(1904)《新修南阳县志》,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少年英才 心高气傲

    据史料记载,王粲出身显贵。王粲的曾祖父王龚为汉顺帝时太尉,有高名于天下,因善于推荐人才,被誉为“推士”;祖父王畅,名在八俊,位至司空,与李赝同称为天下高士,成为“党人”的领袖,受到官僚士大夫的拥戴;其父王谦为大将军何进手下的长史,名位显达。出身于如此家庭,王粲从小衣食无忧,受到良好教育,可谓先天条件优越。

    说到王粲的才能,的确非同一般。首先,他记忆力超强。据《三国志·魏志》本传记载:王粲观人下围棋,棋局乱了,王粲替他们复盘,下棋的人不信,用布盖住棋局,让他另摆,两盘棋局相比较,竟完全一致。还有一次,王粲正在路边读碑文,同行的人问:“你能背诵下来吗?”于是,王璨背对石碑,一口气背诵下来,竟然只字不差,真有过目成诵的本事。其次,他才思敏捷。王粲总是下笔成篇,从不修改。大家都以为他是事先写好的,但即便怎么绞尽脑汁也不能对文章再有一点改动。第三,他博学多识。王粲兴趣广泛,甚至还擅长算术,用史书上的话说就是“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这在过去的读书人中的确比较少见。据考证,王粲少年时期是在京城洛阳度过的。当时,王粲深得左中郎将蔡邕的赏识,蔡邕才学卓著,朝内官员无不敬仰,宾客盈门。有一次,蔡邕听下人禀报王粲来了,慌忙出门迎接,匆忙中竟把鞋子穿倒了,留下了“倒履相迎”的千古佳话。看到蔡邕倒履相迎的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且身材矮小、长相平平,众宾客不屑一顾,蔡邕却对宾客们说:“这位是王公的孙子,才华出众,我都不如他啊!我所有的藏书、文章,都要传授给他。”由此可见,王粲的确不是凡人。

    出身显贵,才高八斗,且年少成名,就连蔡邕都对他“倒履相迎”,久之,王粲形成了心高气傲、无拘无束的性格,为他后来讳疾忌医埋下了伏笔。

生逢乱世 怀才不遇

    东汉末年,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220)的36年间,政治黑暗,皇权无力,出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造成的结果是军阀割据、彼此混战,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王粲一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度过的。

    王粲17岁时,朝廷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但由于长安局势动荡,一心想要大有作为的王粲权衡利弊,没有到任,而是和族兄王凯等人去荆州依附了刘表。刘表本是汉室宗亲,由大将军何进推荐而为荆州刺史,成为雄踞一方的霸主。王粲的父亲曾在何进手下做长史,又和刘表是山阳高平老乡,自然交情不浅。王粲是想要在这个颇具人气的地方施展自己的全部本领,可以说是乘兴而来。凭着王粲的才能,又有不一般的关系,刘表原本很想与他结交,甚至曾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当刘表看到王粲瘦弱矮小,相貌平平,不拘小节,做事还比较急躁时,就没把王粲当回事,且慢慢地疏远了他。后来,刘表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王粲的族兄王凯。

    这是王粲一生中最失意的时候,当权者以貌取人,不识人才,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被无端冷落。这样的日子大约过了十来年,初来荆州时的那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郎,已被残酷的现实消磨成一个年过三十且毫无作为的“浪荡子”,他的心情非常糟糕。其代表作《登楼赋》就写于此时,抒发的正是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比惆怅。全篇之赋风格沉郁悲怆,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千古名篇,对后世亦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后来的诗词戏曲中,“王粲登楼”成为一个典型意象,用以比喻士人不得志的苦闷。唐代李商隐26岁落榜后写了《安定城楼》一诗,其中便有“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的句子。到了元代,著名作家郑光祖有《醉思乡王粲登楼》杂剧,表面上是写王粲的性格悲剧,实质上却是借这个故事抒发读书人穷困潦倒的感慨,为普天下遭遇不幸的知识分子唱出一曲悲愤之歌。王粲其人也由此被当成了一种失意人生的象征、一种含义深厚的文化符号进入人们的文化传统,并逐步强化而久负盛名。

    怀才不遇的经历,无疑进一步加剧了王粲性格的悲剧,讳疾忌医之事发生在他身上,并非偶然。

讳疾忌医 英年早逝

    王粲生命的最后10年,受到曹操、曹丕父子的赏识重用,官至“侍中”,跟随曹操出征,立下汗马功劳。王粲在20多岁时就认识医术高超、著有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张仲景初见王粲时,他的身份是“侍中”。据考证,曹操当时有王粲、和洽、卫觊、杜袭4名“侍中”,“侍中”是皇帝身边的智囊,地位很高。

 
清光绪三十年(1904),《新修南阳县志》中有关王粲讳疾忌医的记载。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档案馆藏

    关于王粲讳疾忌医之事,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档案馆馆藏的清光绪三十年(1904)《新修南阳县志》中这样记载,“……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中医界的“望眉断病”之说即源于此。

    王粲心高气傲,张仲景当着众人说他“有病”,似有让他当众出丑之嫌,且当时的病症并不明显,王粲自然难以接受,认为张仲景是危言耸听,甚至怨恨张仲景。只可惜,王粲的病不幸被张仲景言中。王粲讳疾忌医,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惋惜。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2月6日 总第3459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王思思(实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