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1949年11月24日,空军司令部向毛泽东上报《目前空军一般状况的报告》

档案见证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初成长

作者:桂腾飞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12-10 星期二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在中央档案馆馆藏中,珍藏着1949年11月24日刚成立的空军司令部向毛泽东上报的《目前空军一般状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现有航空人员及各军区航空处一般状况”“六个航空学校开办情况”以及“现有航空工业一般情况”3个方面汇报了空军的情况。今年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诞生70周年,这件档案记载着70年前空军初创时期的基本面貌。

名副其实的“空”军部队和“空”军司令员

    在《报告》中,空军初创时的困难可见一斑:“惟因各地区气象干部、气象设备以及陆空通讯干部,陆空通讯设备均较缺乏,(接收敌军的一批气象通讯人员及设备,因我无干部去掌握亦不能立即使用),故困难还多,常因通讯联络不好,不能及时通知飞机起飞及到达时间,因而安全保证上无十分把握”,“接收了大批敌军遗留的航空器材……由于缺乏技术干部,直到现在还没有来得及全部清查出来。”

    据该《报告》数据显示,截至1949年11月24日,初创时的空军航空人员由4部分组成:新疆训练的航空人员、延安时期的航空人员、东北航校的航空人员、起义的航空人员,分别为28人、10人、560人、45人,不算新招录的人员,合计643人;当时飞机为日式飞机和美式飞机,完好的有102架,其中有11架尚未试飞,待修的57架,待修的飞机情况不明,有些甚至只有机身没有发动机;日式飞机均系旧物,又曾经使用过3年多,故安全性很差;美式飞机只有11架可供作战用,其他均缺少零件,只能做教练用,运输机有7架能做长途飞行;时有发动机完好的合计117台,待修的1161台,待修发动机中,美式的1042台没有履历表,尚需做周密检查,才能决定能否修理好,日式的发动机大半已超过了使用限度,究竟以后能修多少台还须做专门的调查,翻修发动机缺少很多零件,能否修好情况不明。时有飞机修理厂、配件厂、装配厂、氧气制造厂共计12个。

    同时,空军司令部在《报告》中简短汇报了各军区航空处的一般状况:“随着沈阳、平津、京沪杭、武汉及西安、兰州、广州等地的解放,从航校抽派了一部分人员,随同各野战军到各地接收保管我们所缴获的敌航空器材和收容流散在各地的敌航空人员。到现在在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五个军区之下均已组织了军区司令部航空处,在各军区首长领导下,执行修建和保管各地机场,整理敌军遗留之航空工厂、航空器材,收容管理和改造国民党航空人员等任务。原航校的大部分人员则已分配到六个航空学校及空军司令部作(做)领导干部和教育行政干部。”

    以上,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之初的基本情况。

    首任空军司令刘亚楼曾说:“我们空军部队从司令部机关到所属部队,总共也就几千人吧,还抵不上野战军的一个师。”刘亚楼自喻“空”军司令的故事不胫而走。但同时,刘亚楼也指出:“我要尽快让我这‘空’军司令不空。”

1949年11月24日,空军司令部向毛泽东上报的
《目前空军一般状况的报告》(部分)。 中央档案馆藏

12月1日6所航校全部开学

    为了尽快让“空军”不“空”,空军“摆开摊子,敲起锣鼓”,一场办好航校的战役打响了。刘亚楼说:“空军的特点之一,是建军必须先建校。没有航校就培养不出飞行员,而没有飞行员就组建不了空军部队。因此,‘一切为了办好航校’就是空军初建时期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

    1949年10月6日,中央军委正式批准创办6所航空学校的方案。按通常的速度,从批准校址到全部建成开学,起码要三四个月。30日下午,刘亚楼在空军航校第一次负责干部会上宣布,6所航校12月1日必须全部开学!刘亚楼说:“1个月内,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条件下,使近千人的现代航校开学,困难很多,困难如山啊!但党中央、毛主席把建设空军的重任交给我们,困难即使像高山,我们也要横下一条心,把它搬走。困难即使像海一样深,我们也要迎着风浪上,把它填平。有铮铮硬骨的共产党人,应该有勇气有魄力,创造世界空军建军史上第一流的速度!12月1日能否开学,是对每个航校负责干部的第一个考验,就看你们的了!”

    空军司令部在《报告》中向毛泽东汇报了这一决定:“为了不损失时间,我们已决定各校一律于十二月一日先行开始上课。”

    办航校,当时仅有东北老航校的底子。东北老航校成立于1946年3月1日,是日军投降后我军进入东北,在东北各地搜集、修复破烂飞机、发动机及零碎航空器材,并以1938年中央派去新疆学习航空、1947年返回的飞行员和技师为骨干创建的,是党的第一所航空学校。这所航空学校靠摸清敌人轰炸规律调整训练时间、用即将报废的飞机做掩护等保存力量,通过边疏散、边防范、边训练不断发展壮大,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初步技术知识、政治上完全可靠的航空人员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各航空学校、各军区航空处的基本干部。

    军情就是命令。在《报告》中,“白手起家”的6所航校制订了周密的训练和培养计划,指出共计应训练轰炸机飞行员140人,领航、通讯、射击、轰炸员420人,驱逐机飞行员348人,机械员1700人。此外,为加快培养进度,依照学员情况分层分级,6所航校均将附属一个由原来已学过教练机的飞行学生组成的特别班,并准备于1950年6月前训练出掌握20架轰炸机、40至60架驱逐机的飞行员。“其余学员则预计1950年10月底可完成全部训练”,“预计可组成两个轰炸机团……五个驱逐机团”。

    针对航校开办的“运油及机场屯油问题”的困难,《报告》中说:“我们已派员四处调查与搜集油囤、油桶,想作(做)到每个学校在机场能有屯五百吨油的油囤与油桶,并设法作(做)到在华北、东北能(有)经常储藏三万吨的油库,以便训练开始后能陆续供给油料,保证训练之需。”

    针对苏联专家任教,语言不通,仅有的少量翻译人员又大多数不懂航空技术而常常译错的问题,《报告》中说:“我们除各方派人继续搜集熟练翻译人员外,拟使用起义与接收来的原国民党航空人员到航校任各科助教,使每一个教官,有一个翻译员,一个助教,实行上课前预先准备,以助教弥补翻译的俄文程度航空知识的不足。这样(的)作(做)法,军事总顾问及空军顾问长均已同意,我们正调配助教及翻译人员中。”这个模式在实践中也逐渐丰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三位一体”教学组,即由苏联教员讲解,翻译当场口译,中国助教在旁听讲,发现有译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进行纠正或补充。后来,这个授课模式发展为苏联教员先帮助中国助教备课,再由助教讲课,苏联教员在场旁听,发现有不妥之处,当场纠正或补充,使得教学进展加快、文化水平略低的学员对所学课程也能接受。

    航校筹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有很多,据原空军第一航空学校政治部副主任周兆平回忆,学员快来了,木床仍然没有做齐,只好打通铺;学院大食堂修好了,但缺少饭桌,就把课桌拼起来用;原定作为教室的楼房腾不开,只好把办公室改成教室,房间小,十分拥挤……经过1个月夜以继日的奋战,6所航校均于12月1日全部开学。并且“除上述六所外,经军委批准利用日本教官(抗战胜利后,党收容的流散在东北的日本航空人员),日式飞机与器材及现有牡丹江校舍机场,再建立一个航空学校”。1950年1月,第七航校开学。

    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不仅在1个月内建出了6所航校,而且不久还“超标”又建了1所,超额完成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交给的任务。

    截至1951年5月,航校毕业的飞行人员保证空军连续组建了17个航空兵师、34个航空兵团。这些新成立的部队,组建不久就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轮流开赴前线与入侵朝鲜的美国空军作战,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稳步推进的航空工业

    与创建空军一样,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发展航空工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空军司令部在《报告》中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汇报当时航空工业的基础时谈到,虽接收了一些飞机制造厂、零件厂、飞机修理厂、氧气厂等,但基础尤为薄弱。以东北为例,除因战争破坏及国民党搬走外,由东北老航校接收的仅有较为完整的工厂6个,这6个工厂的厂房有一半需要修理,机床也都是旧式的。原先,生产飞机制造厂零件所需的原料及重要附件大半由日本运来,中级和高级技术人员全是收容流散的日本人。没有制造飞机的“专门家”,接收的敌航空人员都缺少制造飞机的经验。在设有航空工程系的大学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南京大学等毕业的学生已经吸收到了东北航校工作,但他们都没有工作经验。

    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无技术、无资金,当时国内对于发展航空工业有不少的质疑声,认为目前“穷的(得)叮当响,还去搞尖端,这就好比小孩子不会走就想跑”。但是如果没有完整的、强大的航空工业作为支撑,就不能建成一支强有力的空军队伍。

    这份《报告》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提出了建立航空工业的初步方案:“最近我们与苏联四位航空工业专家研究结果,认为如果能将现有的不大的而且不完整的航空工业做基础,加以充实整理,并如果能由东北、华北及其它军区军工部拨出一部分好的工厂、机器与干部,则可能在东北建立起我国航空工业的初步基础来。”

    同时,《报告》稳扎稳打地提出了实施步骤:“首先是可以将在沈阳之北陵工厂,哈尔滨之平房工厂,及沈阳满洲飞机制造厂,充实整理成为制造教练机驱逐机及双发动机的轻轰炸机与运输机的三个飞机制造厂,如果还能利用东北军区或华北军区军工部所属之工厂用来改造成三个发动机制造厂,以及十三个附件制造厂”;其次,“以上十九个工厂共需厂房面积五十八万平方米,机床一万三千九百台,估计除航校现有的与由各军工部拨出一部外,还须从苏联购买三千六百台”;再次,“所需专家估计第一年须先向苏联聘请六百名,同时应集中现有航空技术人员及一部分军工和机器制造技术人员向苏联专家学习,并扩大及改进各大学的航空工程系,以求逐渐造成自己的制造飞机专家”。

    《报告》最后提出,如果能够实现整理修复工厂、购买机床、向苏联专家学习等,则可以按修理、装配、制造3个步骤开始进行航空工业的生产,“并且估计可能在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三年开始全部自己制造飞机。并希望在三、四年内可制造教练机、战斗机、轻轰炸机和运输机共八百至一千架”。

    《报告》从以上3个方面呈现了人民空军初建时期的基本面貌,这是人民空军建设的第一个阶段。从档案中可见,人民空军在这一阶段对国情军情的准确把握和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为人民空军的壮大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和思想基础,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人民空军的发展道路。

    1950年4月15日,毛泽东为《人民空军》杂志创刊题词:“创造强大的人民空军,歼灭残敌巩固国防。”1951年1月,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这只“雏鹰”初搏云天,就取得了出色战果。当时,毛泽东对空军提出“一鸣则已,不必惊人”。空军将这句话改成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朝鲜战场上,初登战场的中国空军打破了美国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令曾公开宣称“中国没有空军”的麦克阿瑟目瞪口呆。美国空军没有想到的是,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挂着用白铁皮临时赶制的土副油箱与它的王牌空军展开大战。美国一名空军司令后来还回忆说:“中国空军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一个谜,他们好像一晚上便学会了一切,飞行员只要很少的时间就能够空战,他们好像冥冥中似有神助,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事情不可思议。”中国空军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在世界空军建设史上绝无仅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尚在襁褓中的人民空军17架飞机飞两遍完成检阅任务。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阅兵式上有12个空中梯队,各明星机型160余架悉数飞越天安门上空。当7架教练机携彩烟辉映长空,这支气势恢宏的空中劲旅,绘就了一幅凌云壮志、振翅高飞的壮美画卷。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1月22日 总第3453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