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勇气和光荣”的传承

——一生梦想当将军而未能如愿的沈宗嗣对儿子沈从文的教诲

作者:张建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10-21 星期一

“勇气和光荣”比什么都重要

    1902年,沈从文出生时,他的家庭在湘西凤凰厅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一切源于他的祖父。沈从文虽然没有见过祖父,但祖父的事迹及其“勇气与光荣”由他的父亲一再讲述给他,给他的心灵播下最初的也是最好的种子。

    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出身贫寒,早年以卖马草为生。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沈宏富加入了曾国藩统率的湘军,因奋勇作战,屡立功勋,1859年被任命为云南昭通镇守使,1863年升任贵州提督,于是这个世代贫寒的家族出了第一位将军,荣耀非常。可惜的是,沈宏富30岁左右即撒手人寰,留给家族除了社会地位及家产外,还有一份“将军的荣光”。沈宏富的夫人一生以此为荣,并期望家中再出一位将军。于是她的儿子,也就是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从小便有了当将军的志气。

    沈宗嗣年少时便习文练武,学习做将军不可缺少的技术与学识。年龄稍长,他便投军效力,并曾作为天津大沽提督罗荣光的裨将抗击八国联军。罗荣光殉职后,沈宗嗣回到家乡。1931年,沈宗嗣病逝。

    沈从文小时候十分聪明,深受父亲沈宗嗣的喜爱,他经常听父亲讲一些有关祖父英勇杀敌的故事。沈宗嗣还将自己当年抗击八国联军的故事娓娓道来,见儿子听得津津有味,便讲得更带劲了。据沈从文回忆:“第一个赞美我明慧的就是我的爸爸。”沈从文后来成为擅长写故事的作家,未尝不与这一幼年时的经历有关。

    沈宗嗣一生一直梦想当一位将军,但时运不济,未能如愿。他最初是要培养沈从文当将军的,但又似乎看出儿子不是做军人的料,转而希望儿子有更大的出息。沈宗嗣因为喜欢京戏,便认为演戏是一个好的职业,希望儿子像谭鑫培那样成为名角。不管怎样,他都希望沈从文,“不拘做什么事,总之应比做个将军高些”。

    然而,在私塾里学习的沈从文虽然学习成绩优秀,能轻松地背诵古文诗词,却因不满私塾先生虐待学生,厌烦书本里枯燥的文句,“成天从塾中逃出到太阳底下同一群小流氓游荡,任何方法都不能拘束这颗小小的心”,这样的逃学行为及不断的说谎,深深地刺痛了沈宗嗣的心。有一次,沈宗嗣恨恨地对沈从文说:“如果再逃学说谎,便将砍去你一个指头。”这样的威胁并没有吓倒沈从文,他继续逃学和说谎。家里人对沈从文感到失望,沈宗嗣也十分伤心,便将对沈从文的期望转到沈从文的弟弟身上。

    不过,恐怕连沈宗嗣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的勇气和精神,仍然通过耳濡目染,持续不断传递给了沈从文,使他从不惧怕,还因到处游逛,接触和观察各种各样大自然和社会中有趣的事情,不知不觉中增长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和见闻。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即便逃学时遇到健壮顽童的挑战和“厮杀”,也是相当管用的。当时的情形,正如他在《从文自传》中写道:“感谢我那爸爸给了我一份勇气,人虽小,到什么地方去我总不害怕。到被人围上必需打架时,我能挑出那些同我不差多少的人来,我的敏捷同机智,总常常占点上风。有时气运不佳,无意中被人摔倒,我还会有方法翻身过来压到别人身上去。”

见证父亲参加辛亥革命的事

    1911年12月,沈宗嗣响应武昌起义,参与组织发动了当地的武装起义。起义前,沈从文的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都被大人带着躲到苗乡去了。沈宗嗣问沈从文:“你怎么样?进苗乡去,还是跟我在城里?”沈从文反问:“什么地方热闹些?”沈宗嗣便说:“不要这样问,我明白你的意思,你要在城里看热闹,就留下来莫过苗乡吧。”沈从文见父亲让他留在城里,十分高兴。9岁的沈从文因此见证了父亲参加辛亥革命的全过程。

    即将参加起义的,除了沈从文的父亲,还有他的叔父、紫色脸膛的表兄等人。起义前的情形,沈从文记得清清楚楚:“第二天晚上,叔父红着脸在灯光下磨刀的情形,真十分有趣。我一时走过仓库边看叔父磨刀,一时又走到书房去看我爸爸擦枪。家中人既走了不少,忽然显得空阔许多。我平时似乎胆量很小,天黑以后不大出房门,到这天也不知道害怕了。我不明白行将发生什么事情,但却知道有一件很重要的新事快要发生。我满屋各处走去,又傍近爸爸听他们说话。他们每个人脸色都不同往常安详,每人说话都结结巴巴。我家中有两支广式猎枪,几个人一面检查枪支,一面又常常互相来一个莫名其妙的微笑,我也就跟着他们微笑。”

    可是,第二天等沈从文醒来时,情形大变,家里似乎少了几个人,几个叔叔都不见了,男的只有爸爸一人,坐在太师椅上低头不语。沈从文记起了昨晚的事情,问:“爸爸,爸爸,你究竟杀过仗了没有?”沈宗嗣回答:“小东西,莫乱说,夜来我们杀败了!全军人马覆灭,死了上千人。”他们正说着话,有个高个子的叔叔跑了回来,结结巴巴地说:“衙门从城门已经抬回了四百一十个人头……”沈宗嗣听了,赶紧让高个子叔叔去看那里面有没有沈从文的表兄。过一阵得知没有那位表兄,而且街上铺子都已奉命开门后,沈宗嗣对儿子说:“小东西,怕不怕人头,不怕就同我出去。”沈从文一直在认真地观察和倾听大人们的事情,而且从衙门口的人头联想到父亲平时为他讲过的“杀长毛”的故事,又兴奋又害怕,简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时听父亲这样问,赶紧回答:“不怕,我想看看!”于是,在父亲的带领下,沈从文看到衙门口平地上、辕门上、云梯木棍上,到处都是人头。他原先早已听父亲讲过许多打仗的故事,听过“人头如山,血流成河”这样的词儿,这次是真实地见到了。他并不害怕,但有疑问,便在回家后问爸爸,沈宗嗣只说这是“造反打了败仗”。这样的回答并不能使沈从文满意,却使他感到奇怪,所以后来他在《从文自传》中写道:“我当时以为爸爸那么伟大的人,天上地下知道不知多少事,居然也不明白这件事,倒真觉得奇怪。”这样的想法,透露出父亲沈宗嗣在沈从文心目中崇高的地位。

    再之后,沈从文又见识了清军对数千无辜苗民长达1个月的残酷杀戮,使他一生都特别厌恶滥用权力。至于沈宗嗣为什么让刚刚9岁的儿子这么早就接触这样的事情,也许是他对儿子当将军的美好希望从没有丧失,只是用另一种方式让这个难以管束的顽童尽早接受历练吧。

教育比任何财产都难能可贵

    沈宗嗣虽然长期不在沈从文身边,但他的曲折经历影响着儿子沈从文的成长。

    1912年,凤凰城再次起义成功后,沈宗嗣被选为临时掌权人物,可是不久就因竞选省议会代表失败,愤而出走北京,组织“铁血团”,准备刺杀袁世凯,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大事未成,沈宗嗣被迫逃亡关外,很长时间音信全无。和家里联系上以后,沈宗嗣又因亏欠太多要家里卖田还债,致使沈家家道中落,沈从文因此小学毕业后未能继续上学。然而,即便如此,沈宗嗣对沈从文依然有着非常强大的正面影响。

    正如沈从文所说:“即或我爸爸希望做一将军终生也做不到,但他把祖父那一份过去的光荣,用许多甜甜的故事输入到这荒唐顽皮的小脑子里后,却料想不到,发生很大的影响。书本既不是我所关心的东西,国家又革了命,我知道中状元已无可希望,却俨然有一个将军的志气。家中别的什么教育都不给我,所给的也恰恰是我此后无多大用处的。可是爸爸给我的教育,却对于我此后生活的转变,以及在那个不利于我读书的生活中支持,真有很大的益处。体魄不甚健实的我,全得爸爸给我那份启发,使我在任何困难情形中总不气馁,任何得意生活中总不自骄。比给我任何数目的财产,也似乎更贵重难得。”

    1923年,当21岁的沈从文不再愿意混日子时,就像当年的父亲一样,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前往北京的大道。

    与沈宗嗣相同的是,明知前方有很多艰难险阻,沈从文却只是想着如何过自己应有的人生。不同的是,沈宗嗣当年去北京是要通过武事达到成功,而沈从文选择的是通过求学和写作改变人生;沈宗嗣当年失败了,而沈从文却靠着沈宗嗣传给他的那份“总不气馁”的“勇气和光荣”,走出种种困境,最终开拓出崭新的天地,成为文化界的“将军”,成为一代文豪!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0月18日 总第3438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