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创业开拓立远志 舍身忘己心无悔

——记人民军队“炮兵先驱”朱瑞

作者:胡 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9-24 星期二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随着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民族迎来了崭新的时代,中国历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那一刻,在吸引着全世界目光的天安门城楼正中悬挂着一幅画像,画像上的毛泽东目光如炬、唇齿微起,似在与人交谈。在著名摄影家郑景康延安时期为毛泽东拍摄的一张照片中,他的神态与这幅画像上的神态别无二致,实际上,两者也颇有渊源。据记载,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画像便是依据这张照片左侧的毛泽东绘制的。在这张照片的右侧,有一位同志正与毛泽东交谈,他就是被誉为人民军队“炮兵先驱”的朱瑞,而他牺牲的时间,恰在开国大典前整整一年。在他的身上,有着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

1945年,毛泽东与朱瑞在延安的合影。

弃“高位” 甘作螺丝钉

    1945年6月下旬,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已曙光在望。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将如何发展,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中华民族将走向何方,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争相热议的话题。此时,中共中央也开始对战后的各项工作展开部署,其中一项便是组织人员、集中力量,准备与国民党及美国、苏联等方面的联系和谈判。此时,刚以中共山东代表团副团长身份出席中共七大的朱瑞进入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视线。经过研究,中央计划任命朱瑞为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主要任务是同国民党和美国代表谈判,并负责白区工作。担任副总参谋长,意味着成为人民军队最高指挥机关的一员;而代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方面进行接触和谈判,也将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留名史册。这一工作安排不仅代表了党中央对他的认可和信任,同时也是一种崇高荣誉。

    然而,面对更高的职务、更宽广的前途,朱瑞却诚恳地向中共中央表达了真实的意愿,他表示自己很缺乏基层实际工作的经验,要求到基层单位工作。为此,毛泽东专门找来朱瑞,想具体了解一下他的想法,朱瑞坦然地向毛泽东谈起了他对于工作任务的认识和思考。朱瑞说,同国民党方面谈判,事关重大,政策性很强,他恐怕难以胜任。而他在苏联留学时是学炮兵的,当年一心想回国搞炮兵,1930年回国时没条件就撂在一边了。现在随着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建设炮兵已成为重要任务,他希望做一名炮兵教员,为发展炮兵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朱瑞结合人民军队的特点汇报了他建设炮兵的初步设想。毛泽东认可了朱瑞的想法,表示了支持,还就组建炮兵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一些大炮性能等具体情况进行了询问。当朱瑞谈到他在建设炮兵中可以起到一个螺丝钉的作用时,毛泽东说,“放手做,做一个桥头堡”,对朱瑞在炮兵领域的开拓寄予了很大希望。

    放弃高位要职而选择做一名教员的朱瑞,在解放战争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从事革命工作“老老实实、兢兢业业”的使命情怀和为人民解放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1947年3月25日,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政治部关于炮兵建设概况向军委的报告(部分)。

    迎挑战 重任一肩挑

    1945年6月,取得毛泽东的支持和中共中央同意后,朱瑞被任命为延安炮兵学校代理校长。此时,人民军队的炮兵力量还十分薄弱,1945年3月刚成立的延安炮兵学校条件也十分简陋。朱瑞首先从思想入手,向学员们传达并强调了党中央对炮兵建设的重视和期望,为学员们加油打气,鼓励和带动全体师生因陋就简,发挥创造性,克服国民党封锁带来的物资匮乏,将培训教学工作带上了新台阶。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根据全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明确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按照计划,朱瑞率领延安炮兵学校挺进东北。队伍抵达东北后,便遇到了第一个挑战。由于驻扎在东北的苏联红军无法提供帮助,使得原定的“接收装备,招兵买马”计划的实施变得十分困难,与此同时,国民党方面在美国的支持下,通过海、空等多种渠道将大量配备先进美式装备的军队运抵东北各地并展开接收,使形势变得愈发紧张。面对这一局面,朱瑞向大家仔细分析了东北战后武器及物资装备的保存现状,鼓励并号召大家克服困难、白手起家,组织延安炮兵学校师生在东北各地展开对日伪军遗弃火炮、弹药及相关物资的搜集工作,炮校师生们将之归纳为“分散干部,搜集武器,发展部队,建立家业”。在大家的努力下,从镜泊湖冰封的湖水里,到边境附近大雪封山的曾经的日军驻防地,各类武器和物资被搜集起来运至炮校所在地牡丹江。“至1946年5月,共收集到各种火炮700余门,炮弹50多万发,坦克12辆,汽车23辆,以及一大批的火炮零配件和器材。”7月,东北民主联军决定将延安炮兵学校更名为东北军区炮兵学校。

    学校的硬件条件逐渐改善后,第二个挑战便是教学工作如何开展。朱瑞深知技术兵种对于系统化教育培训力量的需要,为了提升炮兵部队的战斗力,他找教员、定方针,不遗余力推动炮校发展壮大。抵达东北后,原本规模有限的延安炮兵学校的教育机关人员,除了分散到四处搜寻武器和物资外,剩下的人员几乎全部分到各地炮兵部队任职,炮校教学工作压力很大。为配齐教学人员,朱瑞从被撤销的总部炮兵旅的人员中,物色了一部分适合搞教学的干部到炮校当教员,同时找来一部分伪满军官及战犯为炮校工作。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朱瑞立足炮兵初创及实战需求的实际,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我军炮兵战术不能全学苏联的(虽然他们也是人民的),又不能全学国民党的(虽然他是超过我们的),也不能照搬日本的(虽然一切火炮均是日式的)。我们必须创造中国的东北的人民的劣势力的炮兵的自己一套,适合消灭敌人,并保存自己的作战战术。但又不违弃作为炮兵兵种古今中外的一般的作战法则。”同时,他还总结了一套实用化的教学意见:“山(炮)、野(炮)、重(炮)均学,术科为主,学科为付;学科以实习为主,教室为辅;术科以野外为主,操场为辅;不但注意日间动作,同样注意夜间动作;多作行军演习及实弹射击……”这些方针为炮兵部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三个挑战则是炮兵的管理和建设如何更好地适应部队继续壮大发展的需要。1946年11月,随着炮兵部队初具规模,东北民主联军成立了专门的兵种指挥机构——炮兵司令部,在我军中首次确立了炮兵作为一个独立兵种的地位,朱瑞身兼炮兵司令员和东北军区炮兵学校校长二职,将人才培养、部队训练、作战指挥的重任一肩挑起。现代战争是体系化的战争,技术兵种对于后勤等支援力量的依赖远大于步兵等传统普通兵种。要想真正让部队禁得起长期战争的考验,必须做好后勤工作,但对于一名部队指挥员而言,指挥部队上阵杀敌理应是最重要的任务,后勤工作则容易被忽视。在这个问题上,朱瑞提出了自力更生的后勤保障策略,他明确指出:依靠收缴日伪武器装备,“不是炮兵发展的百年大计”。身为炮兵建设总负责人的朱瑞亲自抓炮兵的后勤保障工作,直接领导许多烦冗庞杂的二线工作。在他的关心和重视下,东北炮兵部队的后勤部门从一个仅有十几人的火炮修理所起步,逐步发展为拥有几十台机床、600多名工人的炮兵修械厂,到1947年9月,新成立的炮工处下设修炮厂、机械厂、炮弹厂、皮革厂,有干部和工人近千名,为炮兵部队的进一步壮大和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至辽沈战役前,东北军区炮兵学校已培养专业干部2000多名,在充足的人力支持下,东北炮兵部队得到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共建立了16个炮兵团、两个高炮团和几十个师属山炮营,拥有各种火炮4000余门。东北炮兵部队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战,以及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等战役的锻炼和检验,实战经验得到了快速积累,我军炮兵力量在东北战场逐步占据了数量和质量上的绝对优势,人民军队自己的“战争之神”——炮兵部队的基础就此奠定。

1948年10月,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追悼朱瑞同志的唁电。

    赴前线 沙场洒热血

    朱瑞甘当革命的螺丝钉,是为了夺取战场上的胜利,为了实现人民的解放。为了完成这份使命,再多的危险与挑战也阻挡不了他奋勇向前的步伐。1948年9月12日,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首役——辽沈战役打响,作为东北战场“关门打狗”部署的重要一环,攻克锦州被视为整场战役的重中之重,而作为锦州北部屏障的义县则是我军进攻路线上的第一块“硬骨头”。为了确保此战获胜,担任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员的朱瑞亲赴前线,率领部队干部勘察地形,明确阵地部署与射击任务。10月1日,义县攻坚战正式打响,在炮兵部队的轰击下,义县城墙被迅速打开缺口,城内守敌1万余人在6个小时内即被全歼,人民军队炮兵部队的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朱瑞的付出得到了回报。然而,在这场战斗中,由于他急于了解首次投入实战的新火炮的使用效果,没等战斗结束便冲出指挥所,身先士卒地跑向突破口,在躲避敌人机枪射击时,为了拉回身处危险的同志,不幸触雷牺牲,年仅43岁。此时,他生前发出的最后一封信还没有来得及送到亲人的手上,信中写道:“以期胜利后还能团圆,至盼……”此时,距离宣告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仅有整整一年。

    朱瑞牺牲后,周恩来、刘少奇拟写发出中共中央唁电:“朱瑞同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兵建设中功绩卓著,今日牺牲,实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之巨大损失”,对朱瑞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央军委决定将朱瑞付出巨大心血的东北军区炮兵学校改称朱瑞炮兵学校,以为纪念。陈云书写的挽词“炮兵先驱”,则高度概括了朱瑞在人民军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理想与责任,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内心进行价值认定的源头与初心。选择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和职责能够更加符合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选择怎样的道路能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更多力量和价值,这是每一名怀揣梦想、心系人民的党员需要自我剖析和认真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朱瑞作出了他的选择,这一选择不仅来源于他对于自身特点与革命事业需求的冷静分析,来源于他对党和人民的真挚感情,对人民军队强军建设高度负责的科学态度,更来源于一名共产党员大勇无我的崇高精神境界: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

    文中所示档案为中央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9月20日 总第3428期 第 一版

 
 
责任编辑:段立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