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戴安澜弥留之际的最后嘱托

作者:朱 琪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9-16 星期一

    戴安澜生于1904年11月25日,原名戴衍动,号海鸥。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为了表达自己誓死保卫中华的决心,遂改名为“安澜”,取挽巨澜于既倒之意。1941年,日军轰炸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决定派遣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1942年1月,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临危受命,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先行入缅作战。

    在先期战斗中,戴安澜在东线接连创下赫赫战功,但由于西线英军一路败退,第200师只能被迫撤退。1942年5月18日,第200师突遭日军重兵伏击,戴安澜被两颗机枪子弹击中胸部和腹部。弥留之际的戴安澜叫来部下,朝祖国方向望了一眼,断断续续地留下最后的嘱托:“如果我殉国了,你一定要把部队带回祖国……”

指挥同古和棠吉之战 挫敌凶焰 扬威国外

    1942年1月,日军攻占仰光,蒋介石计划以戴安澜第200师不惜代价死守同古,以争取时间,掩护中国远征军主力向同古一带集结。为此,蒋介石单独召见了戴安澜,并询问第200师是否能在东瓜(同古)坚守一两周,打个胜仗?戴安澜慨然应答:“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东瓜。”

    1942年3月7日,戴安澜率领第200师日夜兼程,到达战斗第一线同古。19日,同古保卫战开始。日军在飞机、大炮、战车的掩护下,连续组织了多次强烈猛攻,均被第200师击退,双方伤亡惨重。22日深夜,戴安澜在给其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写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是上级大计决定……现在孤军奋战,决心与阵地共存亡,以报国家养育之恩,为国战死,事极光荣。”在营以上军官会议上,为了防止战斗中指挥中断,戴安澜宣布:“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在十多天的同古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孤军奋战,却顽强抗敌,歼敌5000余人,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连日军也不得不承认,同古之战是缅甸战役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美国官方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英国《泰晤士报》称:“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

    1942年4月24日拂晓,棠吉之战爆发。负责收复棠吉的第200师将士率先向日军发起进攻,戴安澜在战斗中亲临前线指挥,部队先后攻占西、南、北三面高地,并突入市区与敌人进行巷战。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戴安澜的随从副官受伤,一个卫士牺牲。战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报传来,国人无不欢欣鼓舞。攻克棠吉,不仅使中国远征军受到极大的鼓舞,而且使东线的英军转危为安有了希望。为此,戴安澜名字再次出现在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各大报刊上。

第200师因势被迫撤退 遭敌突袭 以身殉国

    尽管棠吉局部战斗取得胜利,但因西线英军的大溃败,整个缅甸战场上溃败的战局无法遏止。1942年4月29日,日军56师团占领腊戍,切断了中国远征军的退路。5月1日,日军18师团占领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5日,日军56师疯狂攻入云南省,抵达怒江边,中国军队不得已炸毁了通往缅甸的命脉——惠通桥。这样,中国远征军回国的道路被切断。面对日军的包围和大批飞机的轰炸,中国远征军不战自乱,争相逃入深山密林。负责在缅甸温佐一带掩护撤退的戴安澜第200师,也与中国远征军其他部队失去了联系。面对前路不通、后有追兵的凶险形势,戴安澜决定带部队进入缅甸中北部的原始森林地带打游击,并寻机退回祖国云南。

    5月18日夜,大雨滂沱,戴安澜第200师在通过日军最后一道封锁线,经过郎科地区时,突遭日军重兵伏击,第599团团长柳树人和第600团副团长刘杰阵亡。戴安澜不幸被两颗机枪子弹击中胸部和腹部,他被迫带领部队撤退到号称“野人山”的缅北丛林里。在当时的环境下,由于缺医少药,他的枪伤无法救治,伤势迅速恶化。弥留之际,戴安澜叫来第200师指挥官兼第598团团长郑庭笈,拉着他的手,朝祖国方向望了一眼,断断续续地留下最后的嘱托:“如果我殉国了,你一定要把部队带回祖国……”并伤感地叹道:“我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了!”周围的将士听了,无不潸然泪下。

    部队到达距离中国云南仅100多公里的缅北茅邦村后,部下找了点米,为戴安澜熬了点粥。他刚喝了一口,看看左右的士兵都没有吃的,又把粥放下。两天之后,即1942年5月26日,戴安澜叫来担架旁的随从,替他整了整衣冠,并扶他坐起来,向北遥望着祖国。当天下午5时40分,一代抗日名将戴安澜与世长辞,时年38岁。

国共两党领袖敬挽词 民族英雄 名垂千古

    1942年6月2日,悲痛不已的众将士冒死抬着戴安澜的灵柩,经长途跋涉,最后到达广西全州。全州这座古城,在抗战初期是国民党第五军的大本营,更是第200师的发祥地,且当时戴安澜的家人都在全州。据当时的报道:灵榇是漆成朱红色的,灵榇的头上题着“已故陆军中将戴安澜将军灵榇”等字样。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全州湘山寺公园为戴安澜举行了隆重的全国公祭和追悼大会。国共两党领袖及军政要员等分别送了花圈、挽联、挽词和挽诗。公祭之后,戴安澜的灵柩被葬在湘山寺附近的飞来石旁。国民政府特派代表李济深在悼文中说:“戴故师长为国殉难,其身虽死,精神则永垂宇宙,为中国军人之模范。”

    1943年3月,毛泽东在延安为戴安澜题写了一首诗《五律·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也题写了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蒋介石的挽词是:“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成,虚予期望痛何如?”抗日名将李宗仁的挽词是:“觥觥戴君,乃武乃文,身经百战,屡建殊勋,竭忠域外,归骨国门,英爽虽隔,浩气常存。”

    1942年10月29日,美国政府为表彰戴安澜在二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向其颁授懋绩勋章1枚,戴安澜由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签署的命令中这样写道:“中华民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同年12月,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并批准戴安澜的英名入南京忠烈祠。1944年7月,因日寇即将侵入广西,戴安澜的灵柩由广西全州移葬于贵阳市花溪。1948年,戴安澜的灵柩由贵阳市花溪迁葬于其故里——安徽芜湖市赭山公园的小赭山南麓。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10月3日,毛泽东向戴安澜的遗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9月13日 总第3425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