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汝当好好读书”

——钱承沛对爱子钱穆的教导

作者:张建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8-27 星期二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1930年,他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钱穆曾先后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学校的教授。他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钱穆能有如此成就,离不开父亲钱承沛的教导。钱承沛一直秉承“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的祖训,让子女从小就上私塾、读诗书。虽然他对子女要求颇为严格,但也十分厚爱。子女们偶犯过失,他从不疾言厉色,而是循循善诱,促使他们自己悔悟。

以“木”换“马”教子莫骄矜

    钱穆幼时即非常聪颖,在常人眼中可称得上“神童”。他7岁入私塾。8岁时,先生每日教钱穆认20个生字,他很容易就记住了。随后,先生又将生字增加到每日30字、40字、50字,一直到七八十字,他都能轻松记住。不仅如此,在先生还没讲四书五经的时候,钱穆就已经能够背诵《大学章句》的序了。

    钱穆少时,不仅记忆力超群,而且能触类旁通。一天傍晚,钱承沛来到私塾,见钱穆正在诵读《孟子》,便指着里面的一个“没”字,问:“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钱穆回答:“如人落水,没头颠倒。”钱承沛又问:“你怎么知道这个‘没’字是落水的意思呢?”钱穆回答:“因为‘没’字的字旁有三点水,我就这么猜测。”钱承沛很高兴,摸着儿子的头对先生说:“此儿或前生曾读书来。”

    还有一次,钱穆去邻居家找父亲,屋里有许多人,其中一人对他说:“听说你能背诵《三国演义》,是真的吗?”钱穆点点头。另外一人便说:“现在能试一试吗?”其他人也很感兴趣,要他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舌战群儒》。当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到钱穆身上时,他便绘声绘色地背了出来,就像说书先生一样,声情并茂。众人听后纷纷叫好,并邀请钱穆第二天再来背诵。钱承沛听后却一句话也不说,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到了第二天,钱承沛带儿子一同前去。途中他们看到一座桥,钱承沛突然指着桥对钱穆说:“你认识‘桥’字吗?”钱穆马上回答:“认识。”钱承沛问:“‘桥’字的偏旁是什么?”钱穆说:“木字旁。”钱承沛又问:“用‘马字旁’换‘木字旁’,你知道是什么字吗?”钱穆脱口而出:“当然是‘骄’字。”钱承沛紧接着问:“‘骄’字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钱穆点头:“知道。”这时,钱承沛停下脚步,挽住儿子的胳膊,意味深长地说:“你昨天给大家背诵完后,在思想上有没有出现这个‘骄’字?”钱穆听到此言,如闻震雷,低下头默然不语。钱承沛知道儿子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不再多说,父子二人默默地走到与众人约定的地方。果然,如钱承沛所料,当大家再次让钱穆背诵《三国演义》时,他一反常态,扭捏不安。众人见此情景,也不便强迫。后来,钱穆成为学界宗师,举世闻名,可是他永远记着父亲的这次教导。

    古往今来,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理。还有很多人,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是“神童”。其实,“神童”才是最应该担忧的!没有好的引导,“神童”往往习惯于炫耀,便容易肤浅,以为世上一切都容易,最终反而一事无成。幸而,钱承沛非常知晓其中利害,善于引导钱穆。

 秉承“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家训

    钱承沛在幼年时也曾被大家称为“神童”。16岁时,他便在县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后来,钱承沛又参加了乡试,当时的考试题目为“齐人将筑薛”。这句话出自《孟子》,原文是“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滕文公问孟子:“齐国人将在靠近滕国的薛地建造城墙,我很是担忧害怕。该怎么办呢?”钱承沛自然理解这几个字的出处和含义,也明白世人最重视文句中的“甚恐”“如之何则可”。但他偏偏将题目中的“将”字拈出,以《公羊传》文体边阐述边议论,使全文既有深意又有新意,可谓上乘之作。完成考题后,钱承沛便因身体原因提前离开考场,所以没有考中。可是,他的这篇文章却被传播开来,以至远近学子纷纷前来向他求学。因此,钱承沛设馆授课,当了一段时间的私塾先生。“神童”向来会受到很多的称赞乃至推崇,但人生的滋味最终还是要自己品尝。所以,他能够切身地理解“神童”并不能与“成功”画等号。

    钱承沛一直谨记着“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的家训。因为,他曾切实地体会到诗书能在一个人最艰难的时候给予这个人力量,从而使其生命无论贫富皆能充实自得。所以,他对钱穆的教育,也最重视诗书的传承。钱穆的祖父钱鞠如虽体弱多病,但有坚韧不拔之志。他用上等白宣纸手抄五经,首尾正楷,一笔不苟,墨色浓淡,前后如一。后来,钱鞠如患上眼病,用眼时间一长,便会有眼泪滴下。但是他坚持将五经全部抄完。钱鞠如在人世虽然只有37年,但他手抄的五经为子孙留下了一份独特而珍贵的精神财富。先是钱承沛常常翻阅,他等儿女们稍稍懂事,便让他们翻阅,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每当钱穆诵读祖父手抄的五经时,总会触摸纸上的泪痕,这让他无形中受到很多的激励。钱穆并没有见过祖父,但通过这本手抄《五经》间接地秉承了祖训。

    钱鞠如还留下一本用五色笔圈点的大字木刻本《史记》,每页书中,天边地角、字里行间,均附有他的批注。批注或博采众长;或写上自己的心得,不拘一格,长人智慧。钱穆后来成为历史学家,这本书对他有很好的启蒙作用。正如他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所写:“余自知读书,即爱《史记》,皆由是书启之。”

    钱承沛在去世时给儿女留下了自己创作的两册诗赋。这两册诗赋被钱穆视为至宝,非常喜欢,时常诵读。直到老年,钱穆仍记得其中的《春山如笑赋》和《岳武穆班师赋》。

    《春山如笑赋》中的景色描写,无形中影响了钱穆对美的认知。《岳武穆班师赋》书写的岳飞事迹,是钱穆的修身教材。岳飞以忠义著称,是南宋抗金的民族英雄,但最后却冤死,“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岳武穆班师赋》全篇分为8节,每节末一句,均巧妙地以“十年之功废于一旦”这8个字来押韵。既在字里行间歌颂岳飞的忠义精神,又将他的悲剧巧妙地藏于其中,全文一气呵成,朗朗上口。以至于钱穆在晚年回顾一生时讲述:“余自幼即知民族观念,又特重忠义,盖渊源于此。至其押韵之巧,出神入化。余此后爱读宋人四六,每尚忆及先父此文。”

    祖父、父亲所传下的诗书,都为钱穆播下了读书的种子,使他深受教益。

 来自先父的“转益温婉,冀自悔悟”

    钱承沛经常以自身的经历来教导钱穆如何为人处世。无法继续考取功名后,钱承沛回到家乡江苏无锡的啸傲泾七房桥。七房桥的由来与钱穆的十八世祖有关。其十八世祖富甲一方,在啸傲泾给7个儿子分别建了宅院,于是当地便被称为“七房桥”。此后,钱穆的十八世祖为了让家族后代互相帮助、长远发展,还办了3所义庄,其中以怀海义庄最大。只是时间一长,七房桥钱氏家族出现了贫富不均的情况,义庄财产基本由富三房轮流管理,余下的四房不能过问,尤其是孤儿寡妇得不到照顾,违背了祖先的遗愿。钱承沛见此情形,决意重新发挥怀海义庄最初的作用。经过许多努力,钱承沛最终在县官的支持下,以“礼”“义”与富三房达成新的约定,使义庄重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钱承沛为人处世之风,深深地影响着钱穆。钱穆以有这样一位父亲而感到自豪,所以对父亲的教导能够很好地接受。

    钱承沛对钱穆的教导总是温和的、启发式的,即便钱穆有过失,也希望他能够自己悔悟。

    有一天傍晚,钱穆的一位堂兄邀钱穆到他家小住。钱穆跟母亲说了这件事后,母亲以为他是戏言,没有理会。吃晚饭时,家里人不见钱穆,都很着急,母亲便说:“他是不是真的跟堂兄回家了。”钱承沛听后,拿上夜灯就出门去寻儿子。回来的路上,钱承沛并没有教训钱穆,路过一家汤团(即汤圆)铺时,还让他吃了汤团。回到家中,钱穆的母亲、姐姐、兄长都没有睡觉。姐姐对钱穆说:“我们都很担心你,饭都没吃,你反而吃了一碗汤团。”钱穆晚年回忆此事时,称:“先父母对子女,从无疾言厉色。子女偶有过失,转益温婉,冀自悔悟。”

    由于钱穆既聪明又上进,钱承沛对他的课程似乎比较放任,管得不多。一次,钱穆听到父亲在与客人闲谈时说到自己。他才知道,父亲对自己了如指掌。

    钱承沛喜欢与钱穆聊天,于日常琐碎闲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钱承沛每晚披灯夜读的情景,也无形中成为钱穆效仿的对象。

    钱承沛去世时,钱穆只有12岁。说也怪,钱承沛仿佛知道自己何时西去。去世前一天,他突然告诉家人:“我明日午前当行,今当有所嘱咐。”然后,钱承沛便向钱穆的母亲、兄长及他逐一嘱咐。到了黎明时分,钱承沛又说:“镇上人系念我病者甚众,我可待晨10时始行,犹及与彼辈道别。当告就近一家,他家必相率而至。”果然,钱承沛将病逝的消息一传出,镇上的人纷纷而至。他高枕而坐,见到来人时,均拱手说3个字:“来生见。”等时间到了上午10点,钱承沛对家人又说3个字:“余行矣。”便瞑目而逝,终年41岁。钱承沛去世后,“门外送来香花纸轿,堆积如山。正焚化间,后至者多咨嗟悲徊不忍去”。这些事,都被钱穆记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一书中。

    钱承沛去世后,钱穆的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几个孩子长大,竭尽全力遵守先夫遗志,“为钱氏家族保留几颗读书的种子”。闲话家常时,钱穆的母亲也总是向钱穆讲述其父亲的言行,以此将“钱氏教导”传承下去。

    钱穆一辈子都记得,父亲临终前把自己叫到身边,嘱咐的那句话:“汝当好好读书。”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8月23日 总第3416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段立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