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老照片

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亦兵亦农的青春岁月

作者:特邀撰稿人 江 心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8-19 星期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发出了“要准备打仗”的号召,目标是建立一支平时能生产、战时能打仗的准战斗部队。1970年9月18日,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大会在济南举行,全省数万名城镇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加入建设兵团。从1970年到1974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多次招收兵团战士,最多时达2.7万余人。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兵团战士把“备战防边,生产建设”作为努力的目标,无论是饲养牲畜、护林种田,还是搞军事训练,样样成绩不俗。

20世纪70年代,山东生产建设兵团1师1团1营1连女战士正意气风发地走在上工的路上。

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正在指导女知青练习射击。

1974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2师独2营3连的女伐木排战士们正在林场劳动。

20世纪70年代,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正在练习投手榴弹。

1970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1师军代表正在跟果园知青们畅谈到兵团后的感受。

    自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各农林牧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兵团战士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开挖沟渠、护林造田、草原放牧,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将一片片荒芜之地改造成为一亩亩良田;他们不但注重大抓生产,在军事训练、政治学习、文化娱乐等方面也搞得如火如荼,特别是在射击、投弹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

    1970年夏末,谢鲁来到位于齐河县境内的山东生产建设兵团2师9团团部报到后,被分配到1营2连3排8班,开始了她的兵团生涯。当时,兵团实行军事化管理。知青们过的第一关并不是劳动关,而是纪律关。每天清晨,知青们都是在雄壮的军号声中醒来。然后集合、站队、报数、出操;吃过早饭,再次集合、站队,听从分管生产的副连长下达任务后,领取工具,以排或班为单位,整队出发。一路上,知青们肩扛铁锹、锄把,迈着整齐的步伐,唱着嘹亮的军歌,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向林场、农田;晚上,连、排、班层层讲评一天工作情况,熄灯号响后,紧张的一天就此结束。夜间,还有专人负责站岗、巡逻。

    谢鲁所在的连队主要种植小麦、高粱、玉米、棉花、花生等农作物。麦收时节,排长不到凌晨4点就会叫醒大家,知青们顾不上洗漱,操起镰刀摸黑赶往麦田。迎着微微的晨曦,战士们在地头一字排开,挥镰收割。太阳升起时,炊事班的同志就会把馒头、咸菜和绿豆汤等送到田间地头来,大家匆匆吃完早饭后继续“战斗”。烈日下,大家挥汗如雨,你追我赶。不时有割破手的、磨起泡的,还有晕倒的,但轻伤不下火线,包扎一下,休息一会儿,继续劳作。到了冬季,趁着农闲时节,上级组织开展了“翻红压沙”大会战(为改善土质,把几米以下的黏土翻上来压在沙土上)。天寒地冻,北风凛冽。各连分成若干个战斗队,首先由壮劳力们用大铁镐把1米多厚的冻土层砸开,然后第二梯队再用铁锹把沙土层翻到一边,把下面的黏土层翻上来。在劳动过程中,知青们相互结成对子,有装土的、有推独轮车的、有抬大筐的,大家在连长的指挥下,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当时,工地上彩旗猎猎,人来车往,热火朝天,高音喇叭里还播放着鼓舞士气的歌曲,场面甚是壮观。等到收工回到营房时,很多人的手套会粘在手上摘不下来,厚厚的垫肩下面,肩膀被压肿了、磨破了,但是第二天大家依旧生龙活虎地出现在劳动的第一线。几年下来,知青们在那片红土地上不仅改良了近百亩的农田,也让自己得到了全面锻炼。

    在紧张的劳动之余,连队还经常组织队列训练、打靶、投手榴弹、野营拉练等军事训练,为备战作准备。尽管当时军事训练繁忙,生产任务繁重,但年轻人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儿,知青里的文艺骨干还利用休息时间积极排练文艺节目,来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此外,电影放映队是最受大家欢迎的,电影《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等,知青们是百看不厌。

    1974年11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撤销,所属单位交还地方,恢复原建制。自1975年开始,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城,开启了新的生活,但那段亦兵亦农的青春岁月,却深深地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文中所示档案照片为山东省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8月16日 总第3413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