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陈云笔下记述的红军长征

作者:陈 亮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8-16 星期五

陈云著《从江西到四川行军记》《红军长征随军西行见闻录》 中央档案馆藏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著名的长征。长征开始时,陈云为红五军团中央代表。1934年12月中旬,黎平会议后,他任军委纵队政治委员。红军进驻遵义后,他任遵义卫戍司令部政治委员;并以中央政治局委员、白区工作部部长的身份参加遵义会议。红军过泸定桥后,他根据中央指示离开长征队伍,历经艰险,到上海恢复中共党组织。因上海党组织几次遭到破坏,加之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迫切希望得到红军的确切消息,他前往苏联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有关情况。此时,蒋介石正鼓吹所谓“剿匪”功绩,为了戳穿蒋介石的谎言,使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和红军长征的真相,陈云在苏联写下了多份材料和文章。

    在莫斯科,陈云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会议上,详细汇报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这是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干部系统阐述长征过程的最早报告;亲笔留下了《“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提纲》;以“施平”的笔名,在共产国际主办的《共产国际》杂志(中文版)第一、二期合刊上发表了《英勇的西征》;以“廉臣”的笔名,发表了《随军西行见闻录》;并写下了《游击队如何去组织群众》《红五军团长董振堂》等文章来阐述和宣传红军长征。

    陈云《“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提纲》,原保存于莫斯科,1957年1月接收回国,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手稿从21页开始至28页共计8页,每页约有600字,没有署名,没有成文时间,标题上冠有“(乙)”字。查中央档案馆馆藏档案,无“(甲)”部分,也就是没有前20页。此件手稿发现后经多方调查核实,仍无法确定这份手稿是哪位同志写的。1982年4月,这份手稿的复印件送到陈云办公室由陈云亲自审阅,并得到是其笔迹的肯定答复。

    这份手稿记述了遵义会议前后的有关历史情况,其中,对遵义会议酝酿过程、会议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中央的组织变动情况等重要史实都有明确的记载。手稿成为人们研究遵义会议的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为弄清遵义会议的一些情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党史学界深入研究遵义会议,具有重大的意义。

    《随军西行见闻录》是陈云同志为宣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莫斯科写的一篇文章。为便于在国民党统治区流传,作者署名“廉臣”,并假托为一名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这篇文章最早于1936年3月在巴黎《全民月刊》上连载,同年7月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并很快传到国内,曾先后以《从东南到西北》《长征两面写》《红军长征随军见闻录》等书名,在国民党统治区广泛流传。它是最早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与红军领袖的书籍。

    《随军西行见闻录》完整记述了中央红军自1934年10月中旬从中央苏区突围西征,到1935年6月陈云离队这8个月间约1.2万里行程,生动地描写了红军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渡大渡河等英勇壮举。从陈云笔下记述的红军长征,人们可以感受到红军并非是被国民党“穷追溃逃”的“败兵”,而是一支英勇顽强、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的战斗队伍,并且有着严明的纪律、坚定的信念。新中国成立后,《随军西行见闻录》虽然多次被各种研究和宣传红军长征的书刊摘录和转载,但是当时人们始终不知道作者廉臣是谁。直到1985年1月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的时候,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才第一次说明廉臣是陈云的笔名,并以作者陈云的署名公开发表了《随军西行见闻录》全文。

    在莫斯科的这段时间,陈云通过向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及所发表的文章,用大量实例极力促进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特别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的新领导集体有所了解,以取得共产国际的承认和支持。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8月9日 总第3410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段立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