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赤子功勋

——南洋华侨机工抗战往事

作者:华 林 杨励苑 李婧楠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7-22 星期一

    2018年5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第八次大会上,云南省档案馆申报的《南洋华侨机工支援中国抗战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一档案文献形成于1938年至1947年,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活在南洋地区的3200多名华侨汽车司机和修理工,到中国参加国际物资运输,支援抗战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它不仅是海外华人作为志愿者支持中国抗战的证据,同时也反映了海外华侨与中国的紧密联系。

    

南洋华侨机工因公殒命及病故姓名一览表(部分)

    义无反顾 回国效力

    1938年10月以后,中国东南方的海陆交通均被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成为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滇缅公路自云南昆明至缅甸腊戍,沿线高山大川起伏跌宕,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十分复杂。

    由于,当时国内技术娴熟的汽车驾驶员和修理工匮乏,为此,陈嘉庚受国民党西南运输处负责人宋子良委托,于1939年2月7日发表《南侨总会第6号通告》,“征募汽车之机修人员及司机人员回国服务。凡吾侨具有此技能之一、志愿回国以尽其国民天职者,可向各处华侨筹赈总会或分支各会接洽”。《通告》发布后,各地华侨青年纷纷响应,视救亡图存为己任,毅然参加“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中记载,应召的机工队伍中,有一位名叫王文松的汽车公司副总工程师。他修理技术精湛,却放弃了颇有前途的工作,发动十几名机工同乡,携带数箱修理工具和机器来到报名处,该举动让在场的人感动。1939年7月17日,陈嘉庚在致宋子良的函中,提到了黄景镇和田穗九二人,他说:“黄君在此间马来亚(今马来西亚)摩托车厂任技师职,月薪二百元,其人与前批王文松同一具有优良技能,今次亦弃职回去,请特予拔擢,以资鼓励。田君系热血男儿,富有机器电器学识,经验丰富,皆有任职证明书以资验证。今激于爱国热诚,情愿弃职自备资斧返国服务。”

    除热血男儿外,还有女性同胞积极报名。被誉为“当代花木兰”的李月美改名李月眉,穿着弟弟的衣服到报名处参加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槟城协和学校教员、家境殷实的白雪娇也背着父母,化名施夏圭报名回国。1939年5月19日,马来亚《光华日报》刊发了白雪娇写给父母的信件:“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和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疑踌躇,到底我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虽然我的力简直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1940年4月22日,陈嘉庚在为南洋华侨机工举办的欢迎会上说:“去年二月间,南侨方面得到宋主任函知滇缅路完成通车在即,嘱代招侨胞返国服务,前后陆续拋去原有的优美生活以及父母妻子,热情返国参加抗战工作者已达三千余人,均系抱抗战热情而来,可以说没有一个是无工作无办法藉此返国而求生活者。”就这样南洋华侨机工唱着自创的《告别南洋》歌义无反顾地回国效力,为抗战救国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不惧艰险 奋战“死亡通道”

    南洋华侨机工抵达云南昆明后,接受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便被派往滇缅公路服务。滇缅公路堪称“死亡通道”。一名外国记者到滇缅公路采访后感叹,“这是比世界任何一条公路都更具有危险的地方”。在《陈嘉庚先生训词》中也曾写道:“滇缅路在抗战时期各路国际线多被封锁之际,确为一最重要的国际路线,在该路中有数千尺以上之山岭,道路弯曲,陡坡特多,行车不易。服务此路者,若非有精良技术,特别胆量,决难负此重任。”南洋华侨机工联谊会理事长杨保华、副理事长王亚六在口述中回忆,通过滇缅公路要过四关:一是险井关,滇缅公路沿途多为悬崖、陡坡、急弯,驾驶稍有不慎,便车毁人亡;二是雨季关,因为滇缅公路是突击建成,所以路面坑洼不平,一到雨季,泥泞路滑,塌方险情,屡见不鲜;三是瘴疟关,滇西至缅北一带是世界上有名的“烟瘴之地”,恶疟流行,对司机和机工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四是空袭关,滇缅公路重开之后,敌机狂炸,愈演愈烈,华侨司机们在敌机机翼下抢运抗战物资。1940年12月15日,陈嘉庚致电蒋介石,“关于滇缅路视察结果,谨陈如次:公路工程,近已多处改善,殊堪满意。惟一部分路面狭窄,转弯未顺,坡度过高之处,鄙见仍宜改进。近有载重五吨卡车比前加大,路面狭处,失事颇多,须加宽至一等标准九公尺为度”。

    1940年1月1日,国民党西南运输处等署拟南洋华侨机工吴再春烈士殉职纪念碑文。

    云南省档案馆保存的国民党西南运输处署拟写的《华侨机工吴再春烈士殉职纪念碑文》记载,吴再春是马来亚华侨,1939年3月回国,在滇缅公路上担任驾驶员,虽不幸感染疟疾,但依旧抱病坚持工作。7月16日,吴再春驾车行驶至龙陵路段时汽车突发故障,恰逢天气骤变,他唯恐车上运载物资丢失,便坚守在车中不愿撤离,最终因疾病和寒冷离开了人世。据统计,从1939年至1945年,南洋华侨机工因翻车殉难,敌机轰炸扫射,饥寒交迫,瘴气患病而为国殉难者,达1000人以上,占南洋华侨机工总数的三分之一。1941年1月27日的《新华日报》报道:“当此路通车之始,华侨司机就做了开路先锋,他们驾车驰至芒市、遮放一带,每天遭遇流行的恶性疟疾,平均死亡率每日约计七八人。”尽管运输之路艰难,但南洋华侨机工不惧生死,仍为祖国输送了大量国际援华物资。

    文中所示档案为云南省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7月19日 总第 3401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