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一份坚守抒情怀

作者:张 芸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7-03 星期三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302医院)是全军唯一传染病医院,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如今,医院病案室保存了约35万册病案,它们记载了医务人员为患者医治的情况,患者与传染性疾病斗争的故事,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染病防治事业突飞猛进的飞速发展。

    “我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的一名战士。1974年因患肝炎住进贵院,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病情好转。今因年事已高,病情常常发作,我家住农村,经济条件十分困难。地方民政部门根据我的病情和家庭状况,可办理部分医疗补助,但需要原始病历,故特来信求助。虽然不知贵院病案室工作人员能否收到这封信,能否找到几十年前的病历,但我还是抱着一线希望想试试……”一天,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病案室收到一封患者求助信,写信人是一位69岁的退伍老兵罗学进。44年前,在部队服役的罗学进曾因急性无黄疸性肝炎在医院接受过住院治疗,现在旧病复发,家里经济条件又比较困难。地方民政部门为他申请了优抚医疗补助,但需要病历档案等相关证明材料。

    “过去这么多年了,还能找到吗?”“人家是北京大医院,能凭一封信就给找几十年前的病历吗?”信寄出后,罗学进老人的亲戚、朋友都劝他不要抱太大希望。

    然而,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病案室的工作人员收到罗学进老人的来信后非常重视。在此工作近30年的牛义军说:“老人家在来信中4次使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足以感受到老人对自己曾是一名军人的自豪,对部队的热爱。这封信蕴含着一位老兵对部队的信任,我们不能让他失望。”

    根据信里提供的线索,病案室工作人员逐一对1975年住院的患者姓名进行了查找,遗憾的是没有找到与罗学进姓名相同的患者。凭经验,病案室工作人员知道,很多老年患者容易记错入院年份,甚至医院名称。于是,他们又对1970年至1980年的患者姓名进行了仔细查找,但仍然未能如愿。

    随后,病案室工作人员立即联系患者本人,询问44年前入院情况。罗学进老人在信中写着,若能找到他的病历档案,则由江苏省阜宁县气象局杨跃亚代收后转交给他。于是,病案室工作人员通过114查号台多次查询,终于打通杨跃亚的单位电话,却被告知杨跃亚已经退休了。经多方联系,阜宁县气象局的一位知情人告知了杨跃亚的联系电话……几经周折,病案室工作人员终于与罗学进老人本人取得了联系。

    “当时我浑身无力,头晕,想吐,是排长帮我办的住院手续……”罗学进在电话中回忆44年前的住院情景。细心的牛义军连忙问:“您还记得排长是哪里人吗?说话有口音吗?”

    “我们排长好像是安徽人,说话有口音。”罗学进老人回答。

    放下电话,牛义军详细查询了安徽方言的特点,他发现安徽方言容易将“葵”读成“柜”,将“求”读成“旧”。会不会44年前,住院登记时,罗学进的排长将“罗学进”说成其他字了呢?想到这里,牛义军立即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将1975年与“罗学进”相似的患者姓名又重新查找了一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分析比较,一张名为“罗学金”的病历档案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罗学金”与“罗学进”相似,病情相同,但住院时间与部队番号与罗学进老人提供的有出入。为了弄清事情真相,病案室工作人员又千方百计联系上了罗学进老人的排长和当时的主治医生。经过大家回忆,印有“罗学金”的病历档案就是罗学进老人44年前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的病历档案,但由于罗学进的排长用安徽方言登记住院时,把“进”说成了“金”,老人原服役部队的番号曾于1975年变更过,住院时间是按农历计算,所以才出现了提供信息与病历档案不符的情况。老人急需的这份病历档案终于找到了。

    “患者罗学进在我院住院情况属实,特此说明。”当罗学进老人拿到住院情况说明、住院病历复印件、退伍军人登记表复印件等相关证明后热泪盈眶。“我写信时心里是真没底。都几十年了,当年的病历还能有吗?医院会关注我的请求吗?没想到这么快就有回音了,部队医院把我们这些退伍老兵当亲人!”

    与拿手术刀的医生、与患者朝夕相处的护士相比,病案工作者注定是“幕后工作者”。病案室虽然只是医院众多为患者服务的窗口之一,但病案就是每位患者的就诊档案,关乎每位患者的切身利益。

    一份坚守,一份执着,才使得病患信息有迹可循、病患的就诊历史代代相传;才使得医生为病人方便快捷地作出诊断,才能让科研人员探索出先进的诊疗方法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为兵服务,永无止境。要问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病案人”为何如此执着为战友服务,他们会异口同声回答:“因为我们是部队医院,姓‘军’为兵是我们的初心。”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7月1日 总第3393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段立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