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五月端午粽飘香

作者:甘 雨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6-14 星期五

    “姐,今年端午节放假回家吧,爸妈让我打电话叫你回来吃粽子呢!”电话那头是三弟的声音。听后,我赶忙问:“咱妈手上有伤,怎么能包粽子啊?”前些日子,年近六旬的母亲在一次劳动中不慎摔坏了左手,手腕处骨头裂开,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星期,医生再三叮嘱不能干活。三弟说:“妈说她的手干重活不行,但包粽子却无大碍,让你放心!”我心头一热,眼角不禁湿润了。

    一个电话,一声嘱托,牵出了一份情浓于血的粽子情怀。12年前的端午节,父亲拎着母亲亲手包的一篮粽子,专程送到100多公里外的学校,让我和我的同学一起分享。从此,五月粽子飘香的季节,我的心里便增添了几许牵挂,勾起了我对家乡往事的无限怀念。父母用爱心编织的深情,把我定格在五月的记忆里,走不出关注的视线,走不出粽子的香甜。

    每年五月初,家乡村里的婆媳们便开始为包粽子的事忙碌。“花芒”是家乡人包粽子必不可少的一种植物,它的叶子狭长酷似芦苇,多生长在深山沟或阴暗潮湿的山野里,它的正面十分光滑,背面长着许多乳黄色的细毛,所以当地人都叫它“花芒”。这种叫“花芒”的粽叶过去在家乡是很多的,现在却少见了。找不到它的人也有用箬叶代替的。而母亲却从来不肯用其他粽叶代替“花芒”,她坚持说,五月粽子特别香靠的就是芒叶。

    五月包粽子用的糯米要浸泡在草木灰水中,据说除了清凉不易上火外,还起到天然的防腐作用。市场上出售的碱水也有同样的效果,但家乡人仍然钟情于自己制作草木灰水,而且对此很下功夫。烧木灰用的原料是肉质肥厚、角皮粗糙叫作“木肉”的植物,或是树叶繁多叫作“木细”的树的枝叶,最好是两种相互搭配。树木枝叶大概提前一周左右砍伐,太迟或太早都会影响到木灰的效果。砍伐后,一般晾晒在山上,让其自然风干,最好不让雨水淋湿。烧出来的炭灰放在细竹箕或柳筐中,下面垫一层细细的白纱布,然后用准备好的热水往上淋,让灰碱水慢慢地渗透出来,最后将糯米完全浸泡在灰碱水里,浸泡的时间大概七八个小时,让糯米充分吸收后变成黄色或深黄色。

    包粽子的日子一般都是在端午节当天。一大早,母亲先采来菖蒲、艾草悬挂在门前屋后。不一会儿,三姑六婶便都聚集到院子里来,大家冲着来的不仅是母亲包粽子的手艺,更重要的是她的“热心肠”。只见母亲利索地将“花芒”交叉摆在竹箕上,将沥干的糯米均匀地放在上面,中间挖个小槽放上我们喜欢吃的绿豆或板栗等馅料,然后再放一层糯米。之后,快速地将芒叶收拢起来,错落有致、密不透风。最后用马蔺草从中间往两头缠。很快,一个匀称结实的粽子便包好并摆在我们的眼前了。新学包粽子的小媳妇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还让我的母亲“手把手”地教,但她们刚包出的粽子要么成了“胖墩”露了馅,要么就“干瘪”不中看,逗得大家笑出了泪花,屋子内外充满了快乐。姑婶们围坐包粽子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们也围在旁边,帮着递粽叶、数数儿、摆放包好的粽子,更重要的是盼着早点吃到粽子。

    煮粽子也很讲究,锅底层铺上粽叶,把粽子一层层摆好,把浸泡糯米的木灰水和清水一起倒进锅里,然后在粽子上边加个篦子,以防锅里的粽子来回翻滚。煮的时候,火候不能太大,要慢慢地用温火煮,时间要长一些,粽子才能熟透。当锅里“咕嘟咕嘟”响着的时候,空气中就会弥漫出淡淡的粽子清香。很快,我们期待的粽子就煮好了。刚出锅的粽子热气腾腾,那个香啊,真是馋人,再蘸点自家产的蜂蜜,香甜美味,回味无穷。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6月13日 总第338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