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兰台雪泥留鸿爪 蜡炬精神传后人

——怀念中央档案馆原馆长王明哲同志

作者:梁志刚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6-04 星期二

    转眼间,中央档案馆原馆长王明哲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手捧7年前我为他编辑的诗集《兰台雪泥集》,感慨万千,他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自古以来,档案界就不乏放歌者。也许是盈室满架的宝贵文档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也许是青灯黄卷枯燥单调的工作环境需要感情的宣泄,汉代的司马迁写出《史记》这无韵的离骚,唐代的李商隐吟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绝唱。近现代、当代档案界的诗人墨客更是层出不穷。所以,当王明哲同志把自己的诗词交给我,让我加以编辑整理的时候,我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诗为心声。虽然我对诗词是个外行,但对王明哲同志的心路历程多少还是了解的。20世纪80年代,我从部队转业到中央档案馆工作,和王明哲同志对门办公。上班时间接触不少,业余时间也多有交往。我发现他有两大业余爱好:一是喜好书法,尤其喜爱毛泽东和王羲之的草书和行书;二是喜好旧体诗词,不时有妙词佳句或见诸报章,或抄在纸片上,与同好一起斟酌、推敲。有些诗词的形成过程,至今历历在目。

    王明哲同志是新中国第一代档案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到政务院从事档案工作,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办档案专修班,他奉调担任教员,1954年筹建国家档案局,他是最早的工作人员之一。他在曾三同志领导下,遵循毛主席“实事求是”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创建新中国档案体系而勤勉工作。他曾经被打成“走资派”,到“五七学校”劳动改造;不久又被调到中央档案馆,先后担任副馆长、馆长,还兼任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3年底,王明哲同志退居二线,领导中国档案学会的工作。40余年的档案生涯,他几乎亲历了新中国档案界的所有大事,为档案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央档案馆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献身档案事业,视档案为“党宝”“国宝”,认为它重于生命。他有一句著名的口头禅:“如果档案出了问题,杀头不足以谢罪。”

    王明哲同志开始写诗是在他远离北京、远离档案工作,心情最为压抑、苦闷的时候。请看这篇写于1969年5月的《思想汇报》:“梦,依稀都是梦,蒙里懵懂半生。谁知仙山上,还有那老妖精?认羔羊不行,做豺狼难通。不行难通,何时了却这梦?”可见,王明哲同志不随波逐流,敢于坚持独立思考的可贵品格已经显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诸多矛盾,王明哲同志大声疾呼要“团结一致向前看”。

    王明哲同志曾说:“我体会,诗词是思想情绪激动的产物,没有激动的思想情绪写不出诗词来。”他的诗词固然是情感的宣泄,却有着明显的纪实特点。与抒情相比,王明哲同志更加注重写实。这也许与他从事档案工作密切相关。请看这首创作于1981年的《小重山·抢险》:“刚刚入梦被惊醒,传来大灾情,急如风。连夜上报踏征程,苦难行,道路冲无踪。险处不屑看,同伴气如虹,终成功。忙把国宝转入洞,心甫定,适才返京城。”那年夏季,后库所在西部山区突发特大洪水,道路冲毁,通讯中断,重要档案面临巨大威胁。王明哲同志奉命前去指挥抗洪抢险,历经艰辛赶到后库,和那里的同志们一起将档案及时转移,确保了档案安全。58个字,形象生动地记录了这段历史,读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再看这首创作于1983年的《满江红·运档案回京有感》:“兰台日兴,车如流水马如龙。无原件,困难重重,决运回京。精心筹划责非轻,认真‘施工’保安宁。内外动员限期完成,终获胜!多少事,在于行;只空谈,没有用。决心创一流,须下苦功。干部素质应提高,基础建设必先行。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勇攀登!”读来不像是诗,倒像是叙事,像是筹划中央档案馆的工作如何适应飞速发展的新形势。的确如此。不久,中央档案馆领导班子即提出“一个主体、两个翅膀”的发展思路,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还有这首《菩萨蛮·办业大有感》:“咬定青山不放松,业大一定能办成。眼光宜放远,上下一体行。个人应努力,组织须宽容。且待数年后,效果自然明。”人少事多,办不办“业大”,当时认识并不一致。作为主要领导的王明哲同志下决心兼顾工与学,坚持数年,培养出一大批业务骨干。磨刀不误砍柴工,档案基础工作和科研与现代化建设都得到迅速的加强。没有费解的语言,不用晦涩的典故,王明哲同志的诗词能把我们带回历史中去,让经历过那段历史的档案人感到特别亲切。

    1994年夏天,王明哲同志和张仲仁、靳云峰率档案学会代表团访台。这是数十年来大陆档案工作者首次踏上宝岛的土地,恰遇台风来袭。台湾同行在风雨交加中为代表团接风的感人场景,在王明哲笔下跃然纸上:“连日台风不住鸣,实在路难行,煞游兴。欲见宝岛山河秀,祷苍穹,只盼天放晴。楼外雨如注,楼内宴接风,欢声重。好个风雨故人来,畅叙骨肉情。”写旧体诗讲韵脚、平仄、对仗,十分不易。而填词要求不仅字句和,而且要求平仄和、韵脚和,就更难了。这是带着枷锁跳舞。我认为,王明哲同志基本做到了,虽然舞姿显得有些生涩,已属难能可贵。

    王明哲同志特别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要事,如我国“两弹一星”试验成功,香港回归祖国等,他都立即填词表示热烈祝贺,民族自豪感溢于言表,他说:“‘两弹一星’的全部成功,我国进入了与美苏抗争的军事大国、科技强国,向着更加深入发展的新时代前进。中国永远不称霸,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民是拥护的。中华民族的这种伟大精神,必将为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王明哲的诗歌创作不仅限于旧体诗词,新诗也占有一定比例。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令王明哲同志十分欣赏,他认为可以作为档案工作者品格的象征。1995年,王明哲同志创作了新诗《春蚕和蜡炬的歌》。他借对春蚕和蜡炬的歌颂,抒发自己的情感:“春蚕啊春蚕,在这多姿多彩的人间,你是大公无私的典范。生是为了奉献,死是为了奉献。你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却没有一点留恋。蜡炬啊蜡炬,你辉煌了几千年……为了驱走黑暗,为了获得光明,为了别人方便,却不惜把血泪流干!你这永远值得崇拜的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王明哲同志在档案部门辛勤耕耘数十年,他的诗词是在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是兰台放歌者、耕耘者;他数十年耕耘不辍,是兰台精神的讴歌者、实践者。即使年逾八旬,在同疾病顽强抗争的日子里,他仍每日笔耕不辍,仍在关心档案事业的发展。他把几十年积累的诗稿汇集成册,编印成《兰台雪泥集》。这对后人、对年轻一代档案工作者是一件珍贵的礼物。千秋石渠阁,万世兰台观,历史的长河流淌不绝,档案人的歌声永不止息。我们的前人筚路蓝缕,创业维艰;后来者要学习继承和弘扬前人的精神,作出无愧前辈、无愧时代的贡献。

    在王明哲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时候,仅以此短文,作为心香一瓣,奉为纪念。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6月3日 总第338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