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中国驻印战车部队鏖战瓦鲁班

作者:特邀撰稿人 刘传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5-20 星期一

    1942年,新200师所属的部分战车部队参加了中国远征军的初次入缅作战,由于盟军战局整体失利,中国入缅战车部队在缅甸、滇西防御战中几乎损失殆尽。1943年,在美英盟国的帮助下,中国驻印战车部队得以迅速编练完成,并在后来的缅北、滇西反攻中发挥了不小的威力。

战车学员印度兰姆伽受训

    1943年年初,刚刚20岁的张业辉在位于湖南洪江的陆军机械化学校学习。这年春天,学校奉国民政府命令,从校属汽车修理厂、机器制造厂抽调200多名实习技术人员,组成两个战车保养连,赴印度接受美军训练,为接下来在缅甸战场的对日反攻做准备。每连3个排,共6个排,由两位懂技术的人员担任连长,又从学生中抽调张业辉等6人,提前毕业,担任排长。

    队伍组建好后,即从洪江出发,经过湘、黔、滇三省,或步行,或乘车,走走停停,历时两月有余,始抵云南省会昆明。稍事休整后,队伍即在巫家坝机场乘上美军的大型运输机,沿着著名的“驼峰航线”,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汀江机场降落。第二天,一行人在英方人员的安排下,乘火车赶赴位于印度中部小镇兰姆伽的中国驻印军训练基地受训。


中国驻印军装备的美式坦克

    该训练基地由英方提供场地及后勤保障,美方提供武器装备及训练,中国军官负责日常生活及军纪管理,中国驻印军各兵种都在这里接受集训。战车学员刚到时,住宿条件很差,没有固定的房屋居住,只能就地搭建帐篷住宿。相比来说,饮食条件还算不错。早上7点开饭,吃面片汤、馒头,就油炸花生米。中午12点开饭,一般吃大米饭,就炖牛肉和花菜,有时是罐头羊肠。晚上6点开饭,吃的和中午大体一样。每天晚饭后和星期天是学员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可以出营房逛逛街,打打球,看看电影或书报。后来,他们的住宿条件逐渐得到改善,搬进了英军设施齐全的营房中。

    战车部队最初进行的是野外作战技能的训练。张业辉在回忆录《征缅歼敌亲历记》中记述道:“先是在大树底下挖了一个十米见方的大坑,上面铺上沙子,在树上拉上两根绳子,让人抓住绳子练习过沟,以备将来野外作战之需。这是上午的训练科目。下午去游泳池划水,练习水性,以备战时需要。”然后是到美军开设的汽车学校学习驾驶。第一个星期是理论课,每天晚上8点到汽车大厅看关于汽车构造和发动机原理的卡通片。放映前和中场休息时,美国人会放一段《义勇军进行曲》给学员听,“每到这个时候,大厅里的歌声冲坡屋顶,直上云霄,全体学员都热血沸腾,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接下来进行实地操作和演练。8个驾驶场地地形、设施各异,对野战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都进行了模拟,其间有一些操作较差的学员被淘汰了。最后的练习科目是长途夜行军,要求学员自己驾车,没有助教跟随,不许开大灯,只看前面一辆车的尾灯,鱼贯而行,不能掉队;100多辆车,往返300多公里,须在一夜之间完成,天亮以前返回驻地。与平时的训练相比,毕业考试倒是容易得多:每辆车上有一位美军驾驶员坐在副驾驶位置监考,学员开车顺马路在兰姆伽大街上来回一圈即可。考试通过后,发给学员驾驶证一本。

    学完驾驶,学员们还要学习使用武器装备,包括普通射击、投掷手榴弹、冲锋枪装卸、移动靶射击等项目。此外,张业辉等十几个熟练的技术人员被安排到美军的车间去做修理坦克履带、焊接零星配件等工作,因为有在陆军机械化学校的底子,不到半个月,他们就比较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后来,张业辉等50名官兵又被选派到战车学校,进行坦克驾驶和射击学习。他们驾驶着几十辆大坦克车编队演习的壮观情景,令人赞叹。不到一个月时间,他们就掌握了坦克的各种性能,具备了实战能力。有战地记者目睹了坦克车射击训练的情景,记述道:“几辆坦克车上架好了机关枪,距离百多公尺外的垛子是一辆流动的坦克车,用长竹竿挑着个飞机模型来回跑,中国弟兄便不停地扫射。他们射击都很精准,美籍教官不断向我称道这初次的优越成绩。”

    1943年11月,在兰姆伽驻印战车训练班受训的中国官兵已达1000多名,本拟组建7个战车营,实际上成立了3个营,其中完成装备的只有第1营、第2营,营长分别为赵振宇、梁燕。士兵大多数是大专生或中专生,战车司机则是在陆军机械化学校受过训练的学员。张业辉分在第1营。战车第1营下辖3个战车连、1个补给连,官兵共计700余人,分配各种车辆近300辆,其中有M3A3轻型坦克74辆。与初次入缅作战时相比,中国驻印军的编制、装备、战技、给养、士气等都有很大提高,成为一支具有较强战斗力的精锐之师,战车部队的加入更是令驻印军如虎添翼。

缅北瓦鲁班之战大显身手

    1944年1月中旬,战车第1营从兰姆伽出发,在加尔各答领取装备后,即乘火车开往印度边境城市列多(又译雷多),第2营稍后到达,统由美籍上校罗斯维尔·布朗和第1营营长赵振宇负责指挥。列多紧邻缅甸,是赶筑中的中印公路(即著名的“史迪威公路”)起点,中国驻印军新38师、新22师及各特种部队均奉命向此集中,并在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的指挥下于1943年10月向固守缅北胡康河谷的日军发起攻击。1944年2月初,驻印军已连克新平洋、于邦等要地,继续向日军在胡康地区的军政中心孟关挺进。

    当面之敌是负责缅北防务的日军第18师团,师团长为田中新一中将,下辖55联队、56联队。该师团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到缅甸,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无敌。其主力布置于地理条件极为复杂的胡康河谷各要地,利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纵横河道、遮天密林等险要地形,修筑大量工事,步步为营,企图固守。由于日军兵力强大,准备充分,防守严密,火力旺盛,中国驻印军虽然连克要地,但损失亦大。战车营的加入,为中国驻印军的进攻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1月28日,战车第1营投入战斗,以1个排配合新38师向塔隆河一带搜索前进。上士王英华驾驶的轻战车在过桥时,被日军地雷炸断履带,木桥被炸坏,坦克陷在桥上,进退不得,后面的坦克也无法通过,遂与当面日军发生激战。王英华打完战车上的枪弹、炮弹后,下车用冲锋枪与敌人对射,掩护其他车辆撤退,最终于弹尽之际自杀殉国。经此教训,战车部队此后作战,不再轻易上桥。

    2月下旬,孟关外围重要据点大多数被中国驻印军攻占。23日,新22师奉史迪威的作战命令,以第66团1营配属于战车第1营,沿孟关东侧绕至敌军侧后,断敌退路,配合主力正面进攻。3月初,日军主力鉴于孟关三面被围,乃钻隙转往孟关东南10余公里外那巴卡河口的重要据点瓦鲁班(又译瓦拉本)。3月5日,缅北门户孟关被新22师攻克,中国驻印军各部继以合围之势向瓦鲁班进击。

    正当孟关战事激烈之时,3月2日,战车第1营发布作战命令:“本营以击破敌人之目的,于明日五时二十分由孟关东侧,经过纳姆卡及南邦之支流,向太邦附近地区前进,迂回敌之右侧背,遮断盟关至瓦鲁班敌之补给线,并向东、西席卷,使我二十二师战斗容易。”次日起,战车第1营3连与步兵密切配合,在工兵部队开路机的协助下,迅速通过森林沼泽地带,并多次击破沿途之敌。关于这些丛林遭遇战,战地记者吕德润形象地写道:“于是在这原始地带便交响着二十世纪最悲壮的音响。”

1944年3月,中国驻印战车部队在缅甸北部那宇河两岸的作战经过要图。

    3月8日,战车第1营渡过那宇河,出敌不意,猛然出现于瓦鲁班西北侧,冲入敌阵,纵横扫荡。日军猝不及防,狼狈接战,溃不成军。中国驻印军与敌激战约两小时,摧毁其指挥系统,歼灭日军经理部长木村大佐、56联队长山崎大佐、作战课长石川中佐以下官兵400余人,缴获日军第18师团司令部关防及装甲车两辆、卡车及小指挥车各一辆。其中,缴获日军师团关防,在抗战以来尚属首次。

    3月9日,战车第1营又接到总指挥命令,协同步兵64团肃清瓦鲁班残敌,并向南追击。1连、2连随即赶到昨日3连战斗的地点,与日军炮兵展开激战,节节推进,于中午12时许将瓦鲁班完全克复,继续向南追击。残敌受中国驻印军机枪、迫炮射击,被全数歼灭。

    瓦鲁班会战后,布朗上校向史迪威报告说:中国的坦克车部队战绩辉煌,战车第1营及其支援的步兵歼灭了大约500名日军,所到之处使敌人胆寒。考虑到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农家子弟,仅仅经过3个月的训练,生平第一次驾驶战车作战,而有如此优异的表现,更值得称赞。他甚至说:“这些中国人是我所见过的最勇敢的军人……他们已经有了勇气,我愿意与他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后来,战车部队又先后参加中国驻印军攻略密支那、八莫诸役,与步兵、炮兵、空军密切配合,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中国驻印战车部队以自己英勇顽强的战斗和义无反顾的牺牲,在缅甸战场上为中国军人争得了崇高的荣誉。

    文中所示档案及照片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5月17日 总第3374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魏安宁(实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