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莲池书院:“可称清末全国书院之冠”

作者:张 蕾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4-08 星期一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莲池书院(又名直隶书院),因古莲池而得名。古莲池初建于元代,初为私家园林。清雍正十一年(1733),莲池书院创建于古莲池旧址,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北方的著名学府。莲池书院从创办到停办历时170年,育人无数,英才辈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曾评价莲池书院“可称清末全国书院之冠”。

莲池饱经沧桑

    古莲池初名雪香园,元代汝南王张柔于1234年建成。1284年,雪香园在地震中严重损毁,仅存一池清水,因池中荷花生长繁茂,明代以后的志书,称之为“莲花池”。明朝嘉靖年间,古莲池得以修复,池畔遍植柳树,并修建了围墙。清代以后,曾对莲池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整建和重修,建筑假山,移植古柏,奇花异石、亭台水榭参差错落,形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朝廷鼓励地方政府兴办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时任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保定创办书院。因古莲池“林泉幽邃,云物苍然,于士子读书为宜”,遂“因旧起废,增建斋社”,在古莲池西北部修建书院,当年五月动工,九月落成。

    莲池书院自创建之初,就受到清朝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记载,莲池书院建成伊始,朝廷即专门拨款补充办学经费,雍正帝特赏银1000两作为莲池书院就读士子的学习津贴。此外,直隶总督李卫捐出养廉银1000两,工部侍郎王钧将稻田100顷交与地方官管理,收入作为书院士子日常开支费用。

直隶总督李卫为莲池书院申请经费的奏折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乾隆年间,莲池书院所在古莲池被辟为清帝出巡驻跸的行宫,乾隆帝在位期间曾三次幸临书院,并赐匾、题诗勉励师生勤学儒家经典,学以致用效力社稷。此后,莲池书院的名声和地位更加突出。乾隆十一年(1746)十月,乾隆帝西巡五台山,回銮途中驾临莲池书院,再次为书院题诗。其诗云:“西巡回驻郡城边,便幸莲池读爱莲。不必有花识君子,所欣此地育英贤。杏桃竞绘二月景,苕芷平分一亩泉。指点前番觅吟处,绿碑重续丙寅年。”乾隆帝还取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的“濂溪”二字,为莲池书院题写匾额“绪式濂溪”,期望莲池书院秉承和发扬儒学传统,为国家培养更多匡世济民之才。档案记载,乾隆帝不仅为莲池书院题诗、赐匾,还赏赐书院馆师张叙荷包一对、小荷包二枚,赏赐金廷璋、张郝元等4名生员每人荷包一对。乾隆二十六年(1761),又赏赐莲池书院进献诗册的张郝元等14人缎匹若干。乾隆帝还曾题诗赠直隶总督,褒扬其创办书院为国育才,其诗写道:“直省督勤书院规,保阳独此号莲池,风开首善为倡率,文运方当春午时。”嘉庆十六年(1811),嘉庆帝巡幸五台山,回京途中,来到莲池行宫,驾临书院。

    莲池书院设有专门的藏书楼——万卷楼,收藏图书最多时达3万余卷(册)。据史料记载,在书院成立之初,雍正帝钦赐书院一批书籍。乾隆年间,朝廷曾赐予书院《十三经》《二十一史》等图书若干,其中不乏古籍善本。乾隆三十年(1765),时任直隶总督方观承拨银300两,购书400函,进一步扩大了书院的藏书规模。同治十一年(1872),黄彭年二度担任莲池书院院长,同时负责《畿辅通志》的编纂工作。他从《畿辅通志》刻资的生息中提银1200两,为书院购书15111卷。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后,曾三次筹款为莲池书院购书,丰富旧藏,使书院藏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33711卷(册)。黄彭年所著《陶楼文钞》记载:“筹金千五百,置书为卷,凡三万三千七百十有一,增橱十,别以十干,续增橱十二,别以十二支,藏之万卷楼。”黄彭年还亲自撰写了《万卷楼书目序》《万卷楼藏书碑记》两文。书院收藏的众多古籍图书使在此进修学业的士子们受益匪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十一月,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军队攻陷保定,莲池书院被毁,万卷楼遭到焚烧,藏书被掠夺所剩无几。据《清苑县志》记载:“(联军)驻军保定十余月之久,莲池台榭,不留寸木片瓦,举成灰烬矣。”

书院人才济济

    莲池书院开办以来,以大儒硕学为师,遂成为“全国书院之冠,京南第一学府”。直系军阀首领、曾任北洋政府代总统的冯国璋,自称“第一人中最后一人”的末代状元刘春霖,著名藏书家傅增湘以及刘若曾、张以南、刘登瀛、魏兆麟、贺涛等晚清文坛名噪一时的人物都曾就读于莲池书院。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题写的“古莲花池”横匾沿用至今。

    鼎盛时期的莲池书院名师云集,人才济济,与湖南岳麓书院南北交相辉映,成为直隶文化教育中心。乾隆、嘉庆年间,章学诚、祁韵士先后任书院主讲。章氏曾任国子监典籍,兼通文史、地志、考据诸学,著作有《文史通义》《实斋文钞》。祁韵士精于治史,长于地域、中西交通之学,著述亦甚丰。咸丰至光绪年间,主讲书院的有黄彭年、李嘉端、张裕钊、吴汝纶等人。黄彭年是著名的考据学家,曾两次任莲池书院院长,博学多能,诗文兼擅,书画并长。黄彭年对书院的贡献主要有扩建校舍、丰富藏书、明立章程、严定课程,他还努力改进书院课艺内容和形式,并受直隶总督李鸿章之聘,率莲池书院师生参与编纂《畿辅通志》。吴汝纶是晚清文学家、教育家,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长期主讲莲池书院。吴汝纶到任后,锐意改革,聘请日本教师教授外文,改进教学方法,国内慕名前来莲池书院求学的青年很多,严复、林纾、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李光炯、房秩五等人都受过其教益。文学家、书法家张裕钊在光绪九年(1883)至光绪十九年(1893)执掌莲池书院。张裕钊主持莲池书院期间,莲池书院开设西文(英语)、东文(日语)学堂,还开创了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先例。光绪十三年(1887),19岁的日本留学生宫岛大八(又名宫岛咏士)慕名渡海来到莲池书院拜在张裕钊门下。宫岛大八成为莲池书院招收的第一位日本留学生。师徒相伴8年,宫岛大八随张裕钊学习经学、训诂、书法,日夜相随笔墨之间,除了古文儒学受益匪浅,还得张氏碑学派书法真传,直到1894年张裕钊辞世。宫岛大八回到日本后继续潜心儒学和书法研习,还在家中开设私塾教中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实行“新政”,其中包括停止科举和停办旧式书院等内容。莲池书院于1903年停办,存续时间共计170年。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4月5日 总第335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