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伽蓝因果的传奇

作者:特邀撰稿人 屠剑虹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3-11 星期一

    在浙江绍兴古城内有一条道路叫作伽蓝殿,沿塔山西麓而筑,其因路西侧原有一座伽蓝殿而得名。绍兴的佛寺建筑中多建有伽蓝殿,为什么唯独大能仁寺中的这座伽蓝殿最后变成了路名呢?原来这座伽蓝殿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大能仁寺建于晋代,是当地名刹,由许询(字玄度)舍宅而建。许询的父亲许旼,随晋元帝过江,任会稽内史,举家迁入会稽。许询不愿为官,过着隐居生活,经常与谢安、王羲之一起渔弋山水、言咏属文。他将位于山阴的住宅舍为寺用,初名“祇园寺”,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改名“能仁寺”,后又名“大能仁寺”。大能仁寺除了建有伽蓝殿和“七堂”外,还建有讲堂、经堂、禅堂、钟楼、鼓楼等。

    明代时,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刹,遭遇了一场变故。这件事被清代著名文学家张岱记录在《兴复大能仁寺因果记》中。明嘉靖年间,倭寇遍及沿海,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惨遭荼毒。绍兴地处浙东沿海,为抗击倭寇,当地军民在沿海一带建立了完备的海防。嘉靖三十五年(1556),因海防军费紧缺,时任浙直总督的胡宗宪,加征地方赋税,绍兴地方官员商议以卖大能仁寺之银两来“助抗倭军兴”,该寺被吕本购得。吕本原籍为绍兴府余姚县,官至礼部尚书。他购买寺院后,便命石匠到寺中,拆除寺院的建筑,就地营建别墅,号“樛木园”。住持无漏看到寺院惨遭横祸,愤恨自尽。临死前,他对僧徒说:“50年后,我必复此寺。我来有奇兆,以门前古槐再生为验。”

    吕本建造的樛木园,占地宏敞。园内花木扶疏,环境十分幽雅。建园不久,便有一条大蟒在此出没,人们都说是寺中伽蓝显圣,这使吕本十分恐慌,于是,他在城西建造了无量庵为原大能仁寺续香火。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大能仁寺遭变故已近50年。樛木园门前一棵半枯死的大槐树,突然复活。这年,张岱的祖父张汝霖(号雨若公),买下了吕氏的樛木园。雨若公搬入后,住在原大能仁寺旁的邻居,见到他都十分诧异,说:“庞眉赭鼻,与无漏和尚何其相似也?”没过几日,雨若公在卧房发现,有雌雄文雉携五雏从床上飞出。大家知道后,纷纷议论:“无漏和尚曾说有奇兆,难道指的就是这个吗?”于是就传出了雨若公为无漏和尚的转世之说。雨若公听到传言,十分生气,大骂道:“此处深得我心。何物老秃,恋恋此刹,竟以身殉。我恨不得一棒打杀此秃,料与狗吃,乃谓我是其后身耶!”此时,雨若公有些后悔买下樛木园,有了搬离之心。而吕氏后人听闻曾有老僧在寺中自尽,并留有遗言,也深感厌恶,遂将雨若公购买樛木园之钱归还。明崇祯五年(1632),著名藏书家祁尔光的次子祁凤佳找到吕氏后人提出买园复寺之事,并花三千金购得樛木园。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大能仁寺因久未修缮已破损颓败。僧人庆庵立誓要重新复兴大能仁寺,于是持钵化缘募资,对寺内建筑次第修葺,使寺宇重现昔日壮观。寺宇经过重修后,更显恢宏,大殿、天王殿、伽蓝殿、祖堂、方丈室以及僧房等建筑有序展开,佛像庄严,金身辉煌。

    久之,大能仁寺规模渐小,至民国时期伽蓝殿也已废圮。但伽蓝殿作为地名一直流传至今。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3月8日 总第3344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段立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