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在实干中彰显担当

——一位基层干部亲历的三件大事

作者:马尚云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3-01 星期五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有幸深入贫困地区的改革一线,并见证了3项具有一定自主创新价值的工作。现将其中的一些细节记录留存。

启动“助学启智”工程

    我出生在武陵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在家乡读完小学和中学,1984年考入中南民族大学,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而我大多数小学和初中的同学却因为贫困没能继续上学,没能走出山门。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因辍学而不能走出大山的人生经历,时时刺痛着我,他们和我道别时看我的眼神让我如芒在背,至今记忆犹新。从那一刻起,我就发誓:“如果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不失学,我愿为此奉献所有。”

    2002年12月,组织上派我到“老少山穷库”的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任县委副书记、主持政府工作的副县长,2003年8月任代县长,2004年元月担任县长。到任后,一组触目惊心的贫困数据让我寝食难安:全县绝对贫困人口6万多人,低收入人口近8万人。经过摸底调查,我发现低学历、老龄化、劳动能力差是贫困人口的主要特点。我立志要让山区的孩子不因贫困而辍学,于是提出了“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振兴长阳”的治县理念。

    2004年初,长阳扶贫“第一招”剑指“上学难”。我代表县政府承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确保贫困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当年7月,县政府筹集铺底资金300万元,启动“助学启智”工程。2005年,我在国家行政学院建议开展全国性贫困学生救助工作,普及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2006年,国家出台了“两免一补”政策,让“助学启智”的实践具有了普遍性意义。

    “助学启智”工程的深入实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和响应,在长阳诞生了中国网络助学第一人“英子姐姐”刘发英。“英子姐姐”的助学网站成功接过了政府“助学启智”工程的接力棒。“英子姐姐”助学网站每年筹集资金300多万元,资助了长阳很多贫困学生。

    “助学启智”工程启动之初,第一笔资金是从县长预备费中列支的10万元,而当时县长预备费一年只有100万元,后来,在上级拨付的扶贫资金中又列支了15万元。扶贫先扶智,一个贫困家庭只要培养出一名大学生,就会带动这个家庭、家族乃至更多人脱贫。“助学启智”工程不仅有效解决了“上学难”,而且在贫困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下了感恩的种子。在“助学启智”工程资助下,渔峡口镇贫困大学生陈向阳考入了北京大学。他写信说:“感谢党和政府把我送进大学,我的根在长阳,毕业后一定报效家乡。”

成立“大病关爱壹佰基金”

    “合作医疗报销后,我依然有10万元医药费没有着落,您说我该怎么办?”2010年,一条群众的短信开启了我一个多月的民情走访。经过6次走访调研22户大病患者、召开5次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后,一道“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慈善协会实施”的健康防线——“大病关爱壹佰基金”诞生了。同时规定,凡是享受各种医疗保险、商业保险、责任人赔付、政府救助等之后,医疗费用自费部分仍然达到1万元以上的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城镇“三无”对象和孤儿对象或自费部分仍然达到1.5万元以上且超过家庭年总收入80%的因病困难对象,只要出具医院证明、报销证明等,都可以申请“大病关爱壹佰基金”。磨市镇有一位重病患者治疗费用花了近40万元。“大病关爱壹佰基金”帮他报销了几乎全部费用,他激动地说:“还是党的政策好,让我重新活过来了。”

    为确保公平、公正,所有申请“大病关爱壹佰基金”的人员都要按照规定进行审核、公示和评审,符合资助条件的对象会及时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为建立长效机制,全县将每年的4月18日定为“大病关爱壹佰基金”捐赠日,至今已坚持7年。

    2011年至2014年,“大病关爱壹佰基金”共接受社会捐赠善款1233.56万元,资助大病贫困患者1244人次839万元。大病患者方明松在感谢信中写道:“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压力,使我处于绝望之中,并多次产生了轻生念头,是‘大病关爱壹佰基金’将我从黑暗中拉了出来。”“大病关爱壹佰基金”“第一人”潘金亮身体恢复后开始了创业,做电商和网络营销。如今,他不仅月收入超过5000元,还组建了20多人的网络营销团队,力争成为长阳的“张海迪”。

    之所以取名“大病关爱壹佰基金”,就是倡议全县1万多名“吃财政饭”的党员干部每人每年至少捐款100元,县卫生局、县民政局和县人社局每年筹集400万元作为铺底资金,再通过社会募捐100万元,这样每年可筹集大病关爱基金1000多万元。后来,该县又探索从新农合基金中提取15%至20%,从城镇医保总额中提取10%至20%,加上民政大病救助资金,这样每年可统筹近5000万元,彻底解决了全县患有重大疾病群众的看病难题。

设立政府过桥资金

    2014年,组织上安排我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担任常委、副州长,分管金融工作。许多企业家向我抱怨银行借贷制度设计上的一个“缺陷”——大量业务是先还再贷,导致“短贷长用、民间过桥、高利贷横行”,企业家苦不堪言。先还后贷的政策和民间高利贷的渗透,使企业融资既难又贵,企业辛苦忙活一年,不够还高利贷一个月的利息,不少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倒闭关门。面对银行的制度惯性,政府能不能帮助企业“缓一缓”?如果银行认为有信誉的企业,过桥资金解决企业一时资金压力可以续贷,在这个基础上政府是不是可以给予企业过桥资金支持?2015年11月,我参与推动出台了《恩施州州级过桥资金管理办法》,其中规定政府拿出10亿元建立过桥资金,对所有贷款政府都可以过桥。但有一个前提就是银行要和政府签合同,银行必须讲信用,必须续贷。到2018年6月,已有9家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

    据悉,2018年6月,州级过桥资金累计为州域内企业提供了858笔过桥服务,过桥总金额78.41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各企业的一致好评。一个实事求是的政策创新举措,拯救了大多数民营企业。许多中小企业家感动地说:“是政府的过桥资金救了我们的命。”两年后,一些省会城市也开始学习这一经验,设立政府过桥资金。

    国家的改革发展大计,既要有中央的顶层设计和强力号令推动,也要有一大批基层干部的创新和倾情付出。所有改革,只要以人民为中心,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解人民之所盼,就能激发人民力量,得到人民衷心拥护。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2月28日 总第334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