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三进鞍山 智歼顽敌

作者:张慧颖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2-25 星期一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将大批装备精良的部队,动用陆、海、空力量运送到东北抢夺胜利果实。辽宁的几座城市成为抢夺的重点,也成为战争的重灾区。我军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先后三次进军鞍山,直到1948年10月31日,鞍山才实现彻底解放,真正回到人民手中。

一进鞍山 扫平匪患

1948年2月22日和4月5日,《东北日报》上刊登的关于解放鞍山的相关报道。 辽宁省档案馆藏

    鞍山有个“二一九”公园,让人们很容易记住1948年2月19日这个鞍山解放纪念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刚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便向东北运送了大批军队,同时还指使特务,与当地土匪、伪警及日寇残余武装相勾结,使刚刚摆脱亡国之恨的东北人民再次遭遇厄运。在这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决定,派遣大批干部和部队昼夜兼程进入东北,领导东北人民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当时的鞍山,由国民党特务控制的一股反动武装,盘踞在千山、吉洞峪、隆昌州一带烧杀抢掠,搅得当地人民不得安生。在这一时期,吴克华奉中共山东分局的命令,带领胶东解放区的300多名干部,第一次进军鞍山。他们到达鞍山海城一带,头一件事就是剿匪。辽南的6个步兵团和6师师部,从胶东陆续坐船来到东北,整编成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纵队,后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吴克华任司令员,彭嘉庆任政治委员,坚持在沈阳以南的安奉、中长铁路一带地区进行斗争。

    当时,我军特别强调了解放鞍山的重要性,指出鞍山是中国劳动人民血汗凝成的炼钢厂,夺回鞍山,对我们的经济和国防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第4纵队与兄弟部队配合下,经过大小13次战斗,共歼敌5000余人,平息了匪患,推翻了鞍山市的伪维持会,建立了人民政权。

    这次进军鞍山,虽然没有在鞍山城内进行战斗,却在鞍山人民心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经历了14年亡国恨的鞍山人民,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子弟兵,待若亲人。

二进鞍山 牵制敌军

    我军第二次解放鞍山的史料是以战役形式记录的,被称为“鞍海战役”,目的主要在于打击和牵制敌人。

    1946年1月10日,中共代表与国民党政府代表签署停战协定,并颁发了于1月13日午夜生效的停战令。然而,国民党仗着兵力和装备的优势,不仅占领了沈阳,而且还令新6军主力新22师攻占我军驻守的盘山,进占沙岭、台安、辽中,妄图一口吞下整个东北。

    在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下,我东北民主联军在辽阳阻击两天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指示精神,撤离鞍山市区,转入海城、岫岩一带,建立农村根据地,展开游击战争。

    当国民党军队陆续侵占了南满的一些城市后,开始集中兵力向北进攻。为了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我军进军中长路,直指南满重镇鞍山、海城和大石桥。驻守在鞍山、海城和大石桥的是国民党第60军第184师(原是云南龙云的旧部)。他们不仅在政治上受到歧视,而且装备和生活待遇也比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差得很远,再加上他们一个师分散驻守在鞍山至大石桥、营口长长的一线。因此,184师从军官到士兵,都对蒋介石怀有不满情绪。根据敌军这一情况,我军决定集中兵力,逐个攻破,务求将敌全部歼灭。

    当时,第一个进攻的目标便是鞍山。战斗在5月24日打响,仅仅一昼夜的时间,我军便将守敌全部歼灭,第二次解放并进入鞍山。

    紧接着,我军乘胜向海城发起攻击。海城的守敌是184师师部和552团。师长潘朔端见鞍山已被攻克,海城外围的据点玉皇山、双山子也被我军控制,便派人前来谈判,接受了我军提出的撤出海城、由我军接防等条件。随后,海城的国民党军队便宣布了起义。这也是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反内战的首次起义。

    5月25日,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奉命牵制北犯的国民党军队,从东满挥师进中长路,切断沙河、海城段铁路,全歼国民党军第184师第551团,并一举将鞍山收复。5月30日,《东北日报》发表了题为《庆祝鞍山大捷》的社论。

    12月,辽南独立师和鞍山地区的部分武装在许家屯消灭国民党军200余人,又在双塔镇消灭了地主武装80余人。同时,还先后打响了著名的夜袭三家子、佟家堡子等战斗。在此期间,我军前前后后共进行了百余次战斗,有效地牵制住了国民党军主力部队3个多师的兵力,歼敌2400多人。

    鞍海战役,迫使向北满进攻的国民党军慌忙抽出4个师的兵力回头增援。鞍山、海城虽然再次被敌人占领,但我军已经胜利完成了钳制敌人的战略目的。当时东北民主联军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国民党,兵力少,南北满,来回跑。今天打了他的头,明天又打他的腰。让他南北跑几趟,一筐豆子筛完了!”

三进鞍山 就地歼敌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展开了战略反攻。国民党军只得放弃“线”和“面”,集中兵力龟缩于沈阳、鞍山、长春、吉林等几个城市。我军决定迅速包围歼灭驻守在沈阳以南鞍山等地的敌人,以防敌军收缩,加强沈阳的防御。当时,鞍山的守敌为国民党52军25师,是号称“千里驹”的精锐部队。

    当时的鞍山市地形特殊,东半部楼房较多,且与山地相连,不仅有“神社山”、对炉山可以直接控制铁路以东的市区,而且还有东南部的铁架山环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国民党军根据这种地形,构筑了密集的防御工事。为了确保全歼守敌,东北人民解放军集中了6倍于敌人的兵力,同时,进行了认真的侦察地形和了解敌情,而且4纵队已两进鞍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全体指战员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攻取鞍山的命令在2月10日发出,由我东北人民解放军第4、第6纵队和辽南独立师及炮兵师共同围歼这里的敌人。14日,我军开始肃清外围的战斗,第6纵队的第17、18两个师负责进攻鞍山西部地区,辽南独立师则在鞍山以南向敌人进攻;第4纵队的3个师攻打铁架山。17日,我军夺取了大石头屯和双楼台机场,肃清了二台子、三台子的敌人。

    2月19日6时30分,东北人民解放军对鞍山守敌发动了总攻。总攻发起后,我军兵分两路展开攻势。由于在总攻前未能肃清“神社山”前灰楼群守敌,步兵、炮兵没有同步行动,第一次攻击未能成功。我军立即调整部署,战士们在炮火的掩护下,冒着敌机轰炸和装甲车疯狂的攻击,第二次向山上突击,一举控制了“神社山”,并夺取了市中心的防御枢纽,红旗插上了市政府大楼。夜晚,大白楼守敌弹尽粮绝,死伤大半。我军官兵冲入大白楼,敌军投降。当时,《东北日报》对此次战役各阶段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多次报道。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全面打响后,国民党军残部企图从沈阳沿铁路线一直南下,打开一条往关内的通道,10月6日,国民党军再次进占鞍山。然而,他们在这里仅仅停留了20多天,10月31日,在我东北人民解放军第7纵队和第8纵队的进攻下,国民党军不战而溃,退出鞍山,我军当日进驻鞍山。至此,鞍山获得彻底解放。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2月22日 总第3338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