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银川这家电影院曾在整个西北都很有名

作者:孙丽琼

来源:新消息报

2019-02-20 星期三

    1988年2月8日,银川金凤凰电影文化中心建成剪彩,备受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民期待的金凤凰电影院开始运营,这是西北地区首家70毫米立体声电影院,宽阔的画面,逼真的音质,带来在当时堪称“顶级”的视听享受。

20世纪70年代的人民电影院

    1906年是中国电影的诞生元年,但身处西北腹地的宁夏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早在1905年就出现了电影。后来,银川的三晋会馆(今金凤凰影院所在地)因为放电影而名声大噪,一度吸引了西安、兰州的有钱人专程前来看个新鲜。新中国成立后,三晋会馆被改造成人民电影院,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省级电影院,宁夏电影事业由此起步。

    1971年,不到20岁的叶富成入职人民电影院,成了一名跑片员。当时银川大概有四五家电影院,分别是银川剧院、东方红影剧院、红旗电影院以及人民电影院。其他几家影院既能看电影,也能演节目,环境略好一点,东方红影剧院的软皮椅甚至是有弹簧的。相比之下,人民电影院就简陋得多:一个能容纳四五百人的放映厅,一间小小的卫生间,外加一个售票室,几乎就是它的全貌;没有舞台不说,座椅还是铁铸的连排架子搭上九合板,人坐上去又硬又冰;冬天取暖用的还是铁皮大油桶。

    那时大家茶余饭后没什么娱乐,看电影几乎就是最好的选择。虽然大银幕长期上演的是《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等为数不多的影片,但依然场场爆满、一票难求。那时,一张电影票不过两毛钱,大部分被学校、机关团体订购了,普通市民很难买得上。“我们当时有一部分职工票,很快就被亲戚朋友消化了,偶尔剩下一两张,也很快就被影院周围的商铺老板抢购去了。”

忙碌的跑片员

    跑片员是胶片时代特有的工种。那时片源有限,一部影片在各家影院轮流播放,影院之间要打好时间差才能顺利上映。“比如说今天东方红剧院和人民电影院都要放《海港》,东方红剧院是7点半开演,人民电影院是8点开演,大概7点50分左右我就骑着自行车出发了,短短10分钟内要完成胶片交接、返回和放映三件事,一个环节出问题,电影就不能准时开演。”

    叶富成告诉记者,一部电影大概有10本胶片,所以他得在两家电影院之间来回穿梭10趟,才能顺利播完这部影片,有时候实在忙不过来,同事也会帮忙跑。偶尔推迟,观众们也能理解,大多都会耐心等待。

金凤凰电影院

    进入20世纪80年代,观众们能看到的片子越来越丰富,原本就热闹的电影院更加红火。

    人民电影院几经修葺,但由于年代久远,基本属于危房,尤其是木材加瓦片的房顶经常啪啪作响,为了安全起见,重建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几经审议,最终决定在原址上拆了重建。由于资金迟迟难以到位,重建历时8年。

    1988年,在人民电影院原址上建起的金凤凰电影文化中心,软硬件设施都得到很大提升:放映大厅能够容纳600余人,同时增加了舞台、舞厅、观众休息室等,叶富成和他的同事们也有了独立办公区。更让他们自豪的是,金凤凰电影院是西北地区首家70毫米立体声电影院,成像效果、视听享受是前所未有的。70毫米,指的是胶片规格,比以前的35毫米宽了一倍,反映到银幕上成像效果更加逼真;所谓的立体声,在当时虽然只是增加了几组声道,但也足以引领观影新潮流。

    让叶富成开心的是,新设备的使用也大大减轻了他的工作量,此前的银幕是丝绒质地的,重达百余斤,挂起来劳力,收起来费劲,新银幕无需折叠,清理起来也省心。“电影幕布上有很多发出声音的小孔,时间长了容易堵塞,以前我们得爬上十多米高,用针一个个地捅开,一面幕布清理完,需要整整一星期,又累又危险。设备更新后,用专业清洁剂就能解决。”此前的音响又重又笨,五六个小伙子都抬不动,更新后,这些也都不是问题了。

落成难忘那一天

    1988年2月8日晚,金凤凰电影文化中心举行了盛大的剪彩仪式。当天,在放映室忙碌的叶富成无暇顾及外面的热闹,但他隐约记得电影院前摆满了花篮、挂满了条幅,供电局还专门拉来了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

    记者翻阅旧报,在1988年2月9日出版的《宁夏日报》读到一篇简短的报道:金凤凰电影文化中心是西北地区唯一的一座70毫米立体声电影院,目前完成的是第一期工程,待全部工程完工后,将是一所集电影、录像、舞厅、游艺厅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场所。当晚放映了美国立体声电影《霹雳舞》。70毫米立体声电影画面宽阔、音质逼真、临场感强。

    得益于70毫米胶片的独家优势,重新开业的金凤凰影院吸引了很多慕名前来的消费者,跑片员也暂时结束了跑片生涯。

    在叶富成的印象中,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他放映生涯最繁忙的时候,观众源源不断,他从早到晚都待在放映室里,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放映机……赶上哪部片子大卖,还要抽空和同事去兰州、西安等临近城市调片。有一次电影院放映了一部关于周总理的电影,全场观众的哭声此起彼伏,让当时身在放映室的叶富成唏嘘不已。

    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众的文化生活逐步多元化,电视普及,卡拉OK兴起,舞厅遍地开花,电影不再一枝独秀。

    如今年过六旬的叶富成对往昔电影的辉煌依旧难忘:70年代的《卖花姑娘》,全天24小时循环放映;80年代的《少林寺》一票难求、万人空巷;90年代的《坦泰尼克号》演了半个多月依旧无法下线……

 
 
责任编辑:张雪 段立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