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紫禁城里闹元宵

作者:刘国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2-19 星期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节令。

    据清代第一部北京风俗志书《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十五上元,七月中元,十月下元,为三官圣诞。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设坛致祭。”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这一天为天官“赐福”的生日,因此人们要点灯庆祝。“天官”就是人们常说的“紫微大帝”。“紫微大帝”(紫微星或北极星)上统诸星、中御万法、下治酆都(地府),居于紫微星垣,此星垣位于上天正中间,位置最高,地位尊崇,被称作“众星之主”,古人将紫微星看作“帝星”,命宫主星是紫微的人便是“真命天子”,紫禁城的命名也来源于此。因此,元宵节的内涵与紫禁城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清代紫禁城中是如何欢度元宵节的呢?

    清代 《富贵岁朝图》(局部)

    皇家举行宴会 赐宴群臣

    清代皇家上元节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举行宴会了,康熙朝《大清会典》记载:从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开始,清宫上元节便定在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三天,这三天中官员要穿朝服,不理刑名,不办事,但紧急要务仍然办理,若举行活动都要有礼乐相伴。

    从康熙十一年(1672)开始,每年正月十四日和十五日两天,皇帝要在紫禁城内举行宴会,招待上三旗大臣和外藩,赐宴上三旗大臣时:内大臣、都统、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在内大臣班;副都统、侍郎、副都御史、学士、通政使、大理卿、在一等侍卫班等都要参加。赐宴外藩时,分班觐见的边疆地区民族领袖和部分藩属国使节参加。此后,赐大臣宴和赐外藩宴渐成惯例,但地点改为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山高水长殿。

    清代 青玉《御笔历年上元灯词册识语》

    赐宴外藩规模较大,程序较多。在宴会开始前,内务府掌仪司会事先安排好礼乐与宴乐。首先布置礼乐“陈中和韶乐于殿下左右,陈清乐于左,陈丹陛乐于出入贤良门左右”;然后布置宴乐“笳吹(蒙古乐队)、队舞(满族乐队)、杂技、百戏俟于殿外东西隅”。武备院门内张起黄幕,内务府掌仪司也在此处设置放置酒杯的台子,礼部带庆隆舞大臣与内务府总管设座于黄幕左右。皇帝用宝座与大宴桌安设好后,尚膳总领于宝座前摆设御筵,记注官(领侍卫内大臣)设于宝座后左右,然后于殿内左右设内外王公、贝勒及入殿大臣的席位,于殿檐下及丹陛左右设置贝子、公、额驸、台吉与入宴大臣、侍卫等人的席位,理藩院堂官也坐于此处。

    全部安排妥当后,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宾客们穿着蟒袍、补服入席。十一点至十二点皇帝御殿,行燕礼,中和韶乐作《怡平之章》。宴会的过程主要有大臣在尚茶正的指引下给皇帝敬茶、敬酒,尚膳正奉旨给各席分赐食品,其间每一步掌仪司人员均会奏乐相应,所奏唱乐章有《海宇升平之章》《万象清宁之章》,然后,表演《庆隆舞》《扬烈舞》,再演出杂技与百戏;宴毕,群臣行一跪三叩礼,皇帝还宫,中和韶乐奏《升平之章》。

    清代 《万年长春富贵灯题纲》封面及正月十五日灯戏内页(部分)

    清代 正月十五日节令戏《福禄寿灯》,演员们手持灯笼排成“福”“禄”“寿”字形状的站位图。

    清朝用入朝觐见的年班制度羁縻外藩,就是国内边疆(蒙古、西藏、新疆、青海等地)民族的王公台吉等领袖分班轮流于元旦(春节)之时朝见皇帝,皇帝会于元旦、元宵节时设宴款待他们,境外属国(主要是朝鲜、安南、暹罗)的贡使也常常被邀出席上元节的外藩宴。

    乾隆五十三年(1788),乾隆帝御制诗中说自己于“乾隆八年(1743)始习蒙古语,二十五年(1760)平回部遂习回语,四十一年(1776)平两金川略习番语,四十五年(1780)因班禅来谒,兼习唐古特语”。所以每岁年班蒙古、回部、番部等领袖到京朝见时,乾隆帝均能做到不用翻译,以其语慰问,说出元宵节赐宴外藩的目的:“元夕命新旧诸藩入同乐园随观灯火并燕笑联情,用示柔远之意。”

    元宵节赐宴上三旗大臣过后,一般要进行诗词联句,这一习俗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据《清稗类钞》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十四日,康熙帝于乾清宫大宴群臣,席间,他提议每人做一句七字同韵,仿柏梁体的宴诗。康熙帝起头句“丽日和风被万方”,第二句、第三句应为满大学士勒德洪、明珠接作,结果二人皆拜辞不能,康熙帝代二人接道:“卿云烂漫弥紫闾,一堂喜起歌明良。”接完后,他开玩笑道:“二位卿家应该各罚酒一觞以慰朕劳。”勒德洪果捧觞叩首谢恩,一时被传为佳话。

    雍正五年(1727)正月十五日清宫档案记载:“首领太监李统忠交来御笔柏梁体三卷传旨着裱手卷。”可见,雍正时期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作为中国历史上作诗最多的皇帝,乾隆帝写有大量关于元宵节的诗句,其中不乏元宵节与群臣唱和的诗歌。乾隆四十五年(1780)十二月十二日《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员外郎五德,催长大达色来说,太监鄂鲁里交《御制上元赐宴诗册页二册》。”

    除写诗外,在曲宴群臣与外藩时,皇帝写得最多的为七言绝句“灯词”以记其盛,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仍藏有青玉《御笔万年上元灯词册识语》等文物多件。

    观赏烟火花灯 天官赐福

    皇家宴会举行过程中往往有很多表演,大臣一般在听戏后入宴,宴会后还会被邀请观赏盛大的烟火与花灯表演。

    清代 天官赐福条幅(左)

    清代 庆成灯(右)

    据《清稗类钞·上元放和合》载:嘉庆、道光朝以前,圆明园正月十五日放和合。“和合”就是烟火盒子,烟火盒子排列于一个高大的架子上,一盒分三层:第一层为“天下太平”四字;第二层为“鸽雀群飞”,取放生之意;第三层为四小儿击秧鼓唱秧歌,唱“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一首。第一、二层,应是用烟花打出字与鸽雀的形状;第三层,应是既有烟火又有儿童表演。《帝京岁时纪胜》里记载,京师所做烟火花炮极尽工巧,有锦盒一具内装数出故事者,“人物像生,翎毛花草,曲尽妆颜之妙”。

    清代廷臣赵翼《檐曝杂记》中也对元宵节宫中所放烟火有着详细的描述:清晨先于圆明园宫门列烟火数十架,“每架将完,中复烧出宝塔楼阁之类,并有笼鸽及喜鹊数十在盒中乘火飞出者”。应是上文提到的烟火盒子。他接着写道:晚上,楼前有舞灯者三千人,各执彩灯,口唱太平歌,排成“太平万岁”字样。

    在为外藩表演的烟火中,有“万国春台”一出。据《清稗类钞》载:“万国乐春台,象四征九伐万国咸宾之状,极尽震炫。”朝鲜贡使在《山庄杂技万年春灯记》中说:“此斯须之戏耳,其纪律之严有如是者。以此法临军阵,天下孰敢婴之哉?然而在德不在法,况以戏示天下哉!”

    元宵节时,紫禁城里悬挂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花灯是天灯和万寿灯。

    据《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载: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由内务府总管率员役于乾清宫前安设天灯、万寿灯。天灯自安设之日起每晚上灯,至来年二月初三日撤下。万寿灯自安设之日起每日升灯联,一直到除夕当天,皇帝于保和殿举行宴会时,才将灯联换做花灯,并于此时安设两廊栏的杆灯。

    上灯之前,内务府衙门要发公文知会宫殿监,宫殿监本监接文后上奏,得到批准后,派宫殿监副侍一人引领掌仪司音乐首领太监等由乾清门进入,于丹陛上站成两排,营造司首领太监行一跪一叩礼,赞上灯,敬事房太监与乾清门太监在乾清门檐下起标灯,掌仪司音乐首领太监等奏唱《火树星桥之章》(歌词共九段),营造司首领太监等上万寿灯,各该处首领太监等上两廊栏杆灯,直到所有的灯安装完毕后,音乐才会停止。

    除安设以上灯外,据康熙朝《大清会典》记载:自顺治十年(1653)起,凡遇元宵节,自正月初七日起至十七日止,还要在太庙悬挂由工部承办庆成灯,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文中所示文物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2月15日 总第333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段立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