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毛主席的一生始终没有离开人民”

——访毛泽东生活管理员吴连登

作者:本报记者 屈建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12-26 星期三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5周年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曾担任毛泽东生活管理员的吴连登。从1964年10月开始,直到1976年9月,吴连登陪伴毛泽东度过了最后的12个春秋。谈起那段如烟往事,吴连登至今仍历历在目,他把与毛泽东相处日子里发生的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向记者娓娓道来……

“你是我身边一盏不灭的‘灯’”

1969年,毛泽东与吴连登合影。

    1961年,在中南海颐年堂,作为一名普通服务员,吴连登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那年,他才20岁,是个刚刚从乡下进城的毛头小伙子。第一次给毛泽东端水,吴连登因激动和紧张手不停地颤抖着……

    “记得,那是我到中南海工作的第五天,招待组组长王燕萍对我说,‘今天毛主席开常委扩大会,会场服务员就你一个人负责端茶送水、搬凳子’。我听后,心里既激动又紧张,不知道这茶水该怎么送过去,见到主席后能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我把茶沏好后,端着茶杯向主席跟前走去,由于激动和紧张,我的手不听使唤地颤抖着,站在一旁的王燕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不停地提醒我,‘小吴,沉住气,别紧张,毛主席对待我们特别好!’当时,我腿抖得都不知道该怎么向前迈了,手也哆嗦个不停。主席正在跟其他首长交谈,我端着茶水快到主席身边的时候,杯盖与杯口发出了‘咯噔、咯噔’的碰撞声。主席循声回过头来看了我一眼,他老人家心想‘这个孩子这么紧张啊!’当我把茶杯往主席就座的茶几上一放时,又发出了‘哐当’一声响。主席慢条斯理地问我,‘你是新来的吧,哪里人啊?’我连忙答道,‘主席,我是新来的,是江苏盐城人’。为了缓解我的紧张情绪,主席幽默风趣地说,‘哦,你是咸城人啊!’‘主席,我不是咸城人,我是盐城人。’主席一挥手笑着说,‘盐,不就是咸的吗!’主席这么一说,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放松了。主席接着问我,‘你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吴连登’。主席轻声念叨着,‘吴连登,你这个名字是谁给你起的?是父母起的,还是别人帮你起的?’我只好实话实说,‘不是父母起的,是一位老和尚起的’。主席连连点头说,‘你这个名字起得好啊!好啊!好啊!’”

    回忆起这段往事,吴连登至今说起来还是神采飞扬的,“我当时只是个普通服务员,主席为什么会挑我去给他管家,我到现在也不很清楚,我也没问过”。忙碌的管家生活冲淡了吴连登初入毛泽东家的好奇心,直到1968年他被正式任命为管理员,管理毛泽东的工资、家中的各项财务支出、采购、制定食谱等工作。吴连登把这看成是自己的使命,尽心竭力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毛泽东家里的人,都喜欢这个年龄不大的“小管家”。吴连登的“登”和电灯的“灯”是谐音,毛泽东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你是我身边一盏不灭的‘灯’。”虽然,“我的年龄比主席的女儿李敏和李讷还小,但按照他老人家立下的‘家规’,直到现在她们见了我的面还叫我‘叔叔’呢!”说着、说着,吴连登的声音哽咽了,眼角湿润了、眼圈红红的。可以想见,那些难忘岁月里的如烟往事,让记者眼前的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有着怎样刻骨铭心的记忆!

“这个稿费不是我个人的,是国家的、人民的”

    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奉献了一生,逝世后剩下的工资却寥寥无几,而给国家、人民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

    吴连登坦言,“我管主席工资的时候,主席每月工资是404.8元。主席每月的开支情况大体上是:第一,每月10元党费;第二,每月房租49.63元,水电费、家具使用费30多元,一共80多元;第三,每月生活费100元左右(每月粮食定量26斤,午餐、晚餐四菜一汤);第四,每月为两个女儿和三位亲属负担的生活费90元左右;第五,主席个人的烟茶费100元左右。基本上能达到收支平衡。有时,工资用完了,遇有家庭招待方面的开支,我便写报告,经主席批了‘同意’两个字后,才能从中央特会室郑长秋那里领取一点稿费,作为补贴。主席还会嘱咐我说,‘这个稿费不是我个人的,是国家的、人民的,你可要给我省着点用啊!’主席临终时,还为国家、人民留下了124万余元的稿费”。

“什么时候农民、工人和全国人民都能吃上我这样的饭,那就不得了啦”

    毛泽东的饮食在当时是绝对保密的,不允许说出去,更不允许私自记录,老百姓只知道他爱吃辣椒、红烧肉,每顿饭四菜一汤,除此之外,一切都是谜。那么,毛泽东饮食的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吴连登向记者一语道破天机:“其实,主席的日常饮食也没有那么神秘,他生活十分简朴,严格控制四菜一汤的标准。除了猪肉定时定量外,平时吃得最多的是家常蔬菜。他吃米饭也有些‘特别’,米要求是农家人吃的糙米,做饭时还要掺杂粮,有时还要求米饭内加点红薯、胡萝卜等。他常说,‘我想吃什么,就是我的身体里缺什么,吃下去舒服才能消化吸收得好,你们谁也不要限制我’。

    “主席吃饭不讲究,五谷杂粮、鱼肉蛋奶副食样样都吃。他不吃高贵菜,不吃山珍海味;相反,他喜欢平民百姓常吃的饭菜,也不爱吃大虾和虾仁,却偏爱吃河沟、池塘里的小鱼、小虾。他说,‘这些普通的东西好吃,有营养,也不贵,我不是吃得很好吗!还吃什么山珍海味,什么时候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吃上四菜一汤,那就好了!’主席总是把自己当作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喜欢平民化的饮食。”

    记者好奇地追问了一句:“那,毛主席在饮食方面,有什么趣闻轶事可以分享吗?”

    吴连登莞尔一笑,说:“主席常说,‘本人生来不高贵,故高贵之物不敢问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记得,有一回,厨师杨纯清为主席做了一碗‘芙蓉鸡片’,他一片也没吃。主席问清楚这道菜的名称后,对杨纯清说,‘听这名字我就不爱吃,现在不吃这东西,将来条件好了,我还是吃红烧肉过瘾!’

    “主席对这些高级东西有自己的见解。他说,所谓‘山珍海味’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这些东西本来是老百姓吃的,一旦皇帝老子吃了,它的名望就提高了,到后来高不可攀、神乎其神起来。所以,那些有了权、有了钱的人肯定想方设法弄来吃的,吃了皇帝老子吃的东西,自己便成了皇帝,这叫沾光吧。”

    毛泽东的饭菜每次都是厨师做好后,由卫士用竹盒装好送到菊香书屋。这个装饭的竹盒,是用竹坯子编成的,形状是椭圆形,有四个隔层,分别放饭和菜。

    谈到毛泽东吃饭时的情景,吴连登至今记忆犹新,“主席吃饭很仔细,碗沿、碗底不留一粒米。那筷子使得极有功夫,一粒米也能夹起来。我常常见他顺手拾起桌上的饭粒放进嘴里,咀嚼着、品味着。他合起筷子时,总习惯敲敲碗盘感叹两句:‘什么时候农民、工人和全国人民都能吃上我这样的饭,那就不得了啦!那就太好啦!’”

    毛泽东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不吃肉、不吃蛋,食不过量,并说到做到,一旦发现工作人员违反规定立即严厉批评;当他见了农民吃的糠窝窝头时,眼里总是噙满泪水。

“这些小米,给我做一点小米饭吃”

    毛泽东招待的客人范围很广、人数很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谈话中毛泽东总能抓住核心,找到共同语言,倾心真诚地与他们交流,给很多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在这里,不同的客人享受同等的待遇,没有贫富差别、高低贵贱之分。

    吴连登告诉记者:“主席私人请客从来不用公款,都是自己掏腰包。”面对诸多客人,毛泽东执行的原则是多一个人多加一个菜,招待菜该简就简,不大操大办,尽量不浪费。招待费用,他不花公家一分钱。招待菜以湖南风味为主,适当照顾客人的口味。对于亲戚或熟人,毛泽东的招待菜很随便,如果赶上用餐了,就一块吃,不够再加一两个菜,都是些家常菜。但对稀客如民主人士、国民党要员,毛泽东则用丰盛的菜招待,如李宗仁、黄炎培等,毛泽东用各种京畿名菜招待他们。相反,国外送的珍贵燕窝却被毛泽东送到人民大会堂招待客人,自己则一点不留。不过,延安人民送来的一些土特产,毛泽东从来不拒收。

    据吴连登回忆:“延安人民每年都会给毛主席送一些南瓜、小米、绿豆、红枣等土特产,这些东西拿来以后,主席看见了就站着不走,交代说把‘这些小米,给我做一点小米饭吃’。主席对延安人民非常有感情。”

    吴连登经常让厨师给毛泽东熬点延安人民送来的小米,他喝着小米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有时候,他又一言不发,专注地看着老区百姓送来的杂粮,泪水扑簌簌地往下流……

“我们都是同志,你现在有困难我应该帮助你渡过难关”

    吴连登动情地对记者说:“我刚到主席家不久,我家里的土坯房子着火被烧掉了,家人的衣服也都付之一炬。不知道谁在主席身边念叨了一句,主席没有吭声,只是把秘书徐业夫叫了过去,让他从稿费里拿了300块钱装到信封里,然后主席叫徐秘书把我叫了过去。当我走到主席跟前的时候,主席说,‘听说你家里的房子被火烧了,这个信封里装了300元钱,是我送给你的’。听到主席说的一番话,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主席,我不能要您的钱,我家里的困难是暂时的,我们自己能解决好,请主席放心吧!’主席说,‘我们都是同志,你现在有困难我应该帮助你渡过难关,拿着!’当时,我手里捏着这个信封,眼睛模糊了,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主席接着说,‘你要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将来要报答党和人民’。我痛哭流涕地拿着钱走了……后来,我结婚的时候,主席又给了我200元钱。主席说,‘小吴要结婚了,咱们要吃喜糖啦!’我用这钱买了二两巧克力送给主席,他非常高兴地说‘祝贺你们!’”

“家里人不能搞特殊,不能打着我的旗号去办事”

    当记者问,毛泽东是如何教育子女时,吴连登说:“主席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他说,‘我是国家主席,我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就要自己做到,从我家里开始,家里人不能搞特殊,不能打着我的旗号去办事’。当时,住在中南海里的中央首长,家家都有一个小院子,里面有几间房和一个厨房。主席特别明确地跟自己的孩子们讲,‘这个小灶是组织上为了照顾我的工作和健康安排的,你们都无权享受’。主席的孩子们也很自觉,没有一个人到家里的厨房去蹭饭,都跟我们这些工作人员一样,在中南海大灶食堂排队买饭买菜,从不搞特殊。

    “有一次,主席女儿李讷在食堂排队买饭,当时,我就排在队伍的后面,亲眼看见李讷排到售饭窗口时,她从衣兜里翻了一阵,掏出了一把粗粮饭票,犹豫地站在那里没有动,卖饭的厨师看出了李讷的心思,就问,‘你想吃点什么吗?’她怯懦地说,‘想吃……我想,吃一个馒头。可是,……’厨师说,‘没关系,你就把手里的粗粮饭票给我就可以了’。李讷摇摇头说,‘不行,我不能破了规矩,您就给我拿一个窝窝头吧’。厨师说,‘没关系的’。李讷坚定地说,‘那也不行’。

    “当时,每周六日在中南海西楼都会放映两场电影。有一回,李讷从北京大学骑车回来有些晚了,想到电影快开演了,她就没有回家,直奔西楼放映厅,到了门口要花两毛钱买一张电影票才能进去看,李讷一翻衣兜才发现身上没有带钱,服务员看她为难的样子就说,‘算了,你进去看吧’。李讷说,‘不行,我不能白看,请您拿张纸,我打个欠条’。第二天,李讷就把欠的两毛钱电影票给还上了。”

“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我们党的宗旨”

    记者问:“在毛主席身边工作12年来,您记忆中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吴连登欠了欠身说:“主席一生都非常勤奋、勤政廉政、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无私无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我记忆中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在中南海新华门的影壁上镌刻着由主席题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汪东兴(时任中央警卫局局长)多次跟我提起它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入驻中南海,除了对已经非常破旧的中南海做一些必要的修缮和装饰外,中南海里一直没有大的变动,很多砖墙仍保留着20世纪初的面貌,上面什么装饰都没有。新华门的影壁是深灰色的砖壁,中间有一个椭圆形图案,四个角上刻着花纹。

    吴连登接着说:“1961年的一天,当主席和汪东兴乘坐苏联赠送的‘吉斯’防弹轿车经过新华门时,主席看着眼前的影壁对汪东兴说,‘东兴同志,你考虑过没有,门口的影壁是不是要给它用上?’汪东兴当即说,‘主席,我倒是也想过,但还没来得及跟您讲’。主席说,‘你准备怎么用啊?’汪东兴马上就说了,‘主席,我准备写上您的话’。主席问,‘写什么呀?’‘我要写为人民服务’。主席反问了一句‘那好吗?’汪东兴说,‘好啊!主席,您一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主席沉思片刻说,‘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我们党的宗旨’。然后,他频频点头,表示同意。

    “随后,汪东兴安排中央警卫局的工作人员周启才和武建华两人负责此事。不久,在中南海新华门和东门的影壁上便出现了主席题写的‘为人民服务’和‘艰苦朴素’。”

    采访即将结束时,吴连登充满激情地对记者说:“‘推倒三山填苦海,肃清五毒涤污尘;勤政为民无私产,古今中外第一人。’毛主席的功勋值得世人敬仰!主席临终时,家里只剩下500多元钱,他在任何一家银行、储蓄所里没有一分钱的存款,这就是中国人民领袖的全部财产啊!可以说,主席的一生都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没有时间考虑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是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谋发展上,希望中国人民能早日富起来、中国军队能早日强大起来!毛主席的一生始终没有离开人民,他常跟我们讲,‘中国革命的胜利靠的就是人民’。如今,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同样也要依靠人民!”

吴连登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屈建军 摄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12月21日 总第3313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