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周恩来与《长江日报》记者二三事

作者:朱建华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11-15 星期四

    《长江日报》于1949年5月23日创刊,是中共中央华中局(后改为中南局)机关报,面向中南六省。1952年12月31日,中南局决定停办机关报而将《长江日报》移交中共武汉市委。自1953年元旦起,《长江日报》以武汉市委机关报名义继续出刊,后经停刊、复刊。今年是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忆及他与《长江日报》记者的几件往事,笔者仍能感受到“人民的好总理”的卓著功勋和崇高风范。

电令报社航拍长江武汉段

    1950年9月上旬的一天,武汉电信局给长江日报社送去了一份加急电报。电报原文是:“汉口长江日报 周总理命摄以武汉长江两岸为主的空中照片速寄政务院。”当时,中央与各地的工作联系,凡不涉及机密的都用明码电报。于是报社收发室就把这份电报直接送到摄影组,由梅村签收。

    梅村看完电报后,感到事关重大,立即将其送交编委黎辛,黎辛又向总编辑陈楚汇报了情况。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陈楚无疑是敏锐的,他从周总理的电报中,判断出国家可能有大的规划。

    中午时分,陈楚、黎辛来到摄影组办公室。陈楚把电报放在桌上,一边看一边若有所思地说:“周总理的意图,是不是根据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要在武汉有什么举措?现在南北的铁路运输,一到武汉就因长江的阻隔而中断,物资运输全靠火车、轮渡过江,一列火车要折腾半天才能过完……如果要修个桥,那得是多大的工程啊!”

    陈楚的猜测让梅村认识到此次摄影任务的重要性。因当时摄影组组长不在,陈楚就把拍摄任务交由梅村负责,并让他先拿着介绍信及电报与中南空军司令部联系,请他们支援空中拍摄事宜,照片怎么寄以后再谈。

    因为当时武汉没有适合执行航拍的飞机,要从外地调过来。在等待期间,为了不耽误时间,梅村走遍了武汉三镇的最高点,拍了不少接片。最终的航拍是在9月28日上午进行的。飞机从武汉解放桥上空,沿长江向北飞行,把蛇山、龟山、江汉与长江交汇处,以及汉口的江汉关都一段一段地摄入镜头,然后又从汉口江岸的解放大道上空向南飞,拍摄武汉长江两岸的地形。

    回到报社后,梅村立即钻进暗房冲洗胶卷、放大照片,并于当晚把照片送交黎辛和陈楚审阅,两人看后都表示满意。第二天,报社将写好的公函连同照片一起送交中南局,由机要处带到北京交给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即着手筹建武汉长江大桥。在电令长江日报社拍摄照片的两年之后,即1953年4月,政务院批准成立了铁道部大桥工程局。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它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而这“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背后,凝聚着周总理许多不为人知的心血。

邀记者一起跳“快三步”

    在《长江日报》记者陈秀华的人生旅程中,她曾两次和周恩来总理短暂相遇,一次是在1958年11月。最初,陈秀华被告之有采访任务,后来才知道是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到王家墩机场送别即将离开武汉的朝鲜劳动党领袖金日成。

1958年11月25日,周恩来视察武汉钢铁公司,《长江日报》记者
萧定(右一)参与报道。 长江日报社提供

    到了机场,周总理招手让记者们往前站。等金日成乘飞机离开后,周总理笑着对大家说:“记者朋友们,来跟我上飞机吧,我们只高飞,不远走。”陈秀华回忆:“总理几句话把在场的人都逗乐了,一下子拉近了领导和群众之间的距离。”

    陈秀华与周总理的第二次接触,是在1958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召开期间。

    会议期间的周末,举行了一场舞会,23岁的陈秀华有幸参加了这场舞会,并被周恩来总理邀请跳“快三步”。受邀与周总理一起跳舞,她还真有点紧张。周总理似乎觉察到了陈秀华的状态,就问:“小同志你叫什么名字?”她回答说:“叫陈秀华。”周总理接着说:“小陈,你‘快三步’跳得不错嘛。”听到周总理的夸赞,陈秀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在部队时,为了迎接苏联专家,部队领导让我们几个女兵集训时学会的。”听了陈秀华的回答,周总理点点头。他接着问:“你现在干什么工作?”陈秀华回答:“我在《长江日报》当记者。”周总理听后笑着说:“在市委机关报当记者,可别搞‘克里空’(‘克里空’是苏联剧作家柯涅楚克在著名剧本《前线》中塑造的一个胡编乱造新闻的记者形象)噢!新闻要真实,不能搞浮夸!”说着周总理亲切地笑了。听了周总理的话,陈秀华连连点头并认真地回答:“记住了!”而周总理的和蔼可亲、谈笑风生,让她紧张的心情缓和了不少。

    时光荏苒。多年后,陈秀华对受邀与周总理跳舞的一幕仍记忆犹新。“这短短的几句教诲,我在新闻生涯中始终铭记于心。”

    两次短暂的接触,周总理的可亲可敬,让陈秀华终生难忘。

主动挪身以便记者靠近

    1958年,《长江日报》另一位记者萧定与周恩来总理也有过一次“亲密接触”。那是11月25日,在武汉钢铁公司炼铁厂一号高炉的高台旁,萧定紧跟在敬爱的周总理身边进行了报道。

    当天,萧定得到消息说,晚上周恩来、贺龙会陪同金日成到武钢参观,于是他很早就在高炉旁等候。晚上7时许,高炉周围早已站满迎候的人群,轿车开过来了,金日成一行在武钢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高炉,周总理向金日成介绍了武钢建设的总的设想,并指出,武钢不仅要出产品,而且要出人才。

    在高炉旁,老劳模李凤恩递给周总理一个护目镜,请他去风口看看炉内沸腾的铁水。周总理随即向李凤恩提了一些问题,他都一一作答。在两人交谈的过程中,为了能听得清楚些,萧定一直寸步不离地跟在周总理身旁。周总理扭头见萧定是记者,便把身体挪动了一下,让萧定能靠得更近点。就在这时,摄影记者“咔嚓”一声,把萧定也拍入了画面中。这也为《长江日报》留下了一张颇具纪念意义的历史照片。

    其间,周总理一会儿与金日成交谈,一会儿询问武钢的同志,不时又转过头来对记者们笑一笑。随着周总理与金日成离开武钢,萧定的采访也结束了。他回到报社,花了两个小时写出了《金日成在周总理陪同下夜访武钢》的报道。多年后,萧定回忆起报道周总理参观武钢的一幕,心里仍是暖暖的:“与周总理在一起,他是那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11月9日 总第3295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