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多项第一 传承师道

湖北开创幼儿教育先河

作者:王 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9-10 星期一

张之洞创办中国第一所幼儿园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晚清重臣张之洞的策划下,代理湖广总督端方在武昌阅马场寻常小学堂内设立了中国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此举开创了我国幼儿公共教育之先河。该园聘请日本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的3名日籍教师任教,其中由户野美知惠兼任园长。这几名日籍教师,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幼教工作者。

    为什么中国的第一所幼稚园要请日本人担任教师和园长呢?因为湖北幼稚园作为当时国内第一所公立幼稚园,并没有可以学习的样本,也没有任何的办园经验可吸取,只能向国外学习,教师自然也要聘请外国人。

    湖北幼稚园落成后,以端方的名义贴出告示,招收4岁至6岁幼儿入园。由于当时幼稚园是个新生事物,未被人们接受,一般人家宁愿送子女入蒙学馆,也不进幼稚园。但因幼稚园免收学费,且服装、图书、用品等均属官备,所以,最初入园的多为家境贫寒、上不起蒙学馆的穷人家子弟。

    为了幼儿教育的长远发展,湖北幼稚园内附设女子学堂,培养幼稚园“保姆”,招收15岁至35岁女子专门学习保育学科。这所女子学堂成为我国最早创办的幼师专门学校。因为当时女子专门学校为封建礼教所不容,1904年元月,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将幼稚园改名为“蒙养院”,禁止在院内附设女子学堂。就这样,创办不久的湖北幼稚园女子学堂被迫停办。

    1904年,湖北幼稚园内又增设了一所小学堂。辛亥革命后,这所小学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幼稚园仍在运营,直至1938年武汉沦陷后,学校才被迫停办。

1946年11月12日,新生活运动促进会湖北省妇女工作委员会创办了美龄儿童乐园。
图为时任国民党湖北省政府主席万耀煌的夫人与幼儿们合影。

武昌兴建新中国第一所幼儿师范学校

新生活运动促进会湖北省妇女工作委员会创办的美龄儿童乐园中的幼儿们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在战火硝烟刚刚散去、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时候,湖北省人民政府便于当年秋天创建了湖北省教育学院,把当时设在武汉市的湖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湖北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武昌师范学校、武昌童子军师范学校合并,组成湖北省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根据4所学校原来的性质和特色,附属师范学校分设了普通师范科、幼儿师范科、社会教育师范科和艺术师范科。随着担负了培育下一代和解放妇女劳动力双重任务的幼儿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幼儿园日益增多,师资日感不足,湖北省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幼儿师范科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951年4月,时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李实亲自筹划兴建了湖北武昌幼儿师范学校。学校自9月10日正式招生。这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独立建校的幼儿师范学校,揭开了湖北幼儿教育的新纪元。

    武昌幼儿师范学校建校时校址在三道街,1953年迁至阅马场,与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隔街相望,此处也是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幼稚园旧址。建校时校舍面积50余亩,有三幢二层古式建筑的教学楼、一座平房建筑的学生宿舍、一座礼堂兼饭厅、一座图书阅览室、两排低矮的风琴房,整个学校的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校内绿树红楼交相辉映,环境优美而宁静。

    1965年夏,武昌幼儿师范学校与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合并。武昌幼儿师范学校一分为二:一部分干部和教职工留在原校址,筹建阅马场中学;另一部分领导和教师随校搬迁至位于武昌付家坡的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校址。两校合并后,由武汉市教育局直接领导,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两所学校随之停办,直到1971年恢复师范招生,并改校名为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担负培养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的任务。1973年,随着幼儿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学校又成立了幼师科,组织了半年制的在职幼儿园教师短训班;1975年秋恢复幼儿师范班的招生,招收下乡知识青年;1977年起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共12个班,学制2年;1981年开始恢复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

    1982年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武昌幼儿师范学校,经过两年的筹建,一幢教学大楼、两幢学生宿舍在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校内竣工。1984年9月10日,武昌幼儿师范学校正式复校开学。

    在武昌幼儿师范学校与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的19年中(其间因“文革”停办5年),共组织半年制培训班51个,培养在职幼儿教师2000多人,幼儿师范班18个,培养幼师720多人。

在改革中前进的湖北幼师教育

湖北武昌幼儿师范学校建校40周年纪念特刊

1982年,湖北武昌幼儿师范学校复校筹建组成员合影。

1984年,湖北武昌幼儿师范学校复校后的校刊创刊号。

    武昌幼儿师范学校诞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迅猛发展,幼儿师范教育的发展必然要与之相适应。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武昌幼儿师范学校之所以能保持一贯的先进办学理念和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无不与其不断进行的内部变革密切相关。虽然当时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普遍使用“改革”一词,但是她那坚持不懈地大规模开门办学的实践,她那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而采取的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她那课内外教育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以及她那影响深远的教师轮流下幼儿园的制度(学校规定教育专业组的教师要轮流下园锻炼半年,其他学科的教师每学期下园一周至二周等等),即使是放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武昌幼儿师范学校的幼师教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除了重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思想性外,还注意结合社会实践。师生从1954年起就开展下乡活动,1958年至1962年间学校组织的3次下乡活动覆盖了全省28个县市。朱早弟等武汉市劳模和部分解放军官兵也时常来学校讲课。实践中,一有号召,校领导带头,干部和党员“吃苦在前”,孕育成优良的校风。

    改革开放以后,武昌幼儿师范学校坚持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在课程结构上,从幼儿教师工作的需要和发展出发,在一年级、二年级加开了英语课,三年级开设了电教课、微机课和劳动技术课。1991年开始,学校进一步改革劳动技术课,把动植物的饲养和种植、玩具的制作、缝纫、烹饪、理发等幼儿教师所必备的劳动技能教学,与有关学科紧密结合,在一年级至三年级的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在见习制度上,除了坚持平时的见习外,还增加了去幼儿园实践的时间:一年级集中下园见习3天,二年级下学期进行两周的保育实习,三年级需进行6周的全面教育实习。在教学改革上,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强调启发式教学,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上下功夫。

    文中所示档案为湖北省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9月7日 总第3269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