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一次难忘的采访

作者:赵喜红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8-07 星期二

    2006年6月23日,我跟随辽宁省本溪市电视台《百年沧桑》摄制组一行进京,专程采访1948年10月本溪解放后的首任本溪市委书记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汪之力。

    敲开门后,汪老的夫人邵华玉先热情地迎了出来,接着一头白发、带着近视眼镜、身着半袖衬衫的汪老从卧室里走了出来。虽然我们从未见过汪老,但凭着他20多年前的照片,我们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汪老依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走路不用拐杖,更不需要人搀扶。和他握手,能感觉到他的手掌特别有力,我们很难把眼前的汪老和93岁的老人联系起来。汪夫人看出了我们的惊讶,笑着说:“他现在除了耳朵有点背,身体其他方面一点毛病没有,每周至少还要游两次泳。听说你们今天要来,他特意把游泳安排在了昨天。”听完这话,让我们打心底里佩服眼前这位老人。

    寒暄几句之后,我们开始进入正题。汪老的工作经历特别丰富,走过的地方也特别多,事先我们还担心汪老会记不清60年前在本溪的那段经历,结果发现我们想错了。一提起本溪和解放战争前那段艰苦的战斗岁月,汪老兴致颇高,他说:“我在本溪市生活了3年,对本溪市很有感情,关系很密切。”接着,他从1945年在沈阳中苏友好协会工作谈到在县里工作期间如何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武装打击敌人的经历。

    汪老一口气谈了半个多小时,他缜密的思维、超群的记忆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我们自愧不如。

    稍微停顿之后,我们向汪老问起他最近的工作情况。这时,汪夫人从屋内捧出足有一尺多高的书稿放到桌上,“喏,他一直在写书呢,最近正在排版校对,书很快就要出版了”。我们看了一眼书稿封面,书名是《新中国的追求》。看着这沓书稿,汪老充满感慨地对我们说:“什么是新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优越性就在于能让大多数人生活得很好。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过去我们经过了多少年的努力拼搏才有了今天这样的高速发展局面,你们这一代人很幸运,赶上了好时候,未来社会的发展重担也在你们身上,只要为人民谋福祉,以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作为奋斗目标,人的一辈子就能坦坦荡荡地度过。”

    看着厚厚的书稿,我们问道:“汪老,这本书是您独自完成的吗?”“那可不,不仅如此,连电子书稿都是他逐字敲击到电脑里去的呢,不用任何人帮忙。”汪夫人答道。听到这里后,我们很惊讶,一个93岁的老人竟然能将30多万字的书稿逐字敲击出来!汪夫人看着我们的表情,似在意料之中:“恐怕说出来都不会有多少人相信,这真的是他一个人独立完成,没有任何人帮忙,他每天要工作三四个小时,翻阅很多书籍资料,书稿打印、校对这些工作,都是他亲力亲为。”听了汪夫人的补充,在场的人忍不住为汪老的工作精神点赞,汪老听到后,一个劲儿地谦虚:“这不算什么!”

    过了一会儿,摄像师提出要拍摄汪老工作时的镜头,汪夫人把我们的话大声“翻译”给他,只见汪老从沙发上慢慢站起,嘴里一边嘟囔“好吧,我就让你们随便摆弄好了”,一边向书房慢慢踱去,说话的口气和神态宛如一个可爱乖巧的孩子,没有一点不耐烦的样子,把我们全都逗乐了:“汪老真幽默!”

    走进书房,书桌上摆放着两台电脑和一台打印机,汪老坐下来,熟练地启动计算机,有模有样地用鼠标点击起来。摄像师赶紧找好角度,将镜头对准了汪老,还是汪夫人最了解汪老,只见她走过来“例行检查”。果然,她发现了问题:“嗯,你怎么在玩游戏?不是叫你把文稿打开吗?怎么玩起游戏啦?”我们凑过头去,电脑显示屏上出现的是连连看小游戏,原来汪老搞了个小动作,“偷摸儿”打开了游戏,结果被逮个正着!怪不得人们习惯把上了年纪的人称呼为“老小孩”,汪老真是童心未泯。

    采访即将结束,我们请汪老写几句话,他稍加思索后,提笔在纸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写给本溪市的青年同志:永远追求,为大多数人的自由幸福而奋斗!”这句话虽简短却意义深刻,饱含着汪老对青年人的期望,也折射出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宽广的胸襟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无限忠诚。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和汪老恋恋不舍地告别。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出合影留念,合完影后,汪老主动伸出手来和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地握手告别,还指着我说:“你的力气不行,他们几个还行。”听到这话,我不由得笑起来,原来汪老在偷偷测试我们的力气啊。

    “汪老,祝您健康长寿!”

    “汪老,欢迎您随时回本溪市!”

    在一片祝福和告别声中,我们离开了汪老家。返途中,我们一行人还沉浸在与汪老交谈互动的愉悦氛围中,回味着他的言行举止,那是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身上特有的气质和风范。

    如今,汪老早已经离开了我们。虽时隔12年,但那次采访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汪老那句充满豪迈壮志的人生寄语“为了人类大多数人的自由幸福而奋斗”还时常回响在我的耳畔,激励着我向前。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8月6日 总第325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