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广州乙卯大水灾:

外国人眼中“前所未有的洪灾”

作者:特邀撰稿人 郑泽隆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8-06 星期一

    1915年(农历乙卯年)6月中旬,珠江流域开始连降暴雨,西江、东江、北江同时暴发洪水,堤围崩决。7月9日、10日,珠江上游作为广州屏障的清远石角围、三水榕塞大围先后决口,滚滚洪流于11日直奔广州西郊;东江洪水直逼黄埔;流溪河洪水直逼广州北郊……受南面大潮顶托,洪水水位不断高涨。昔日“一口通商”的大都会四面遭逢洪水,珠江三角洲70%的面积受淹。11日至17日,大水围困广州达一个星期,史称“广州乙卯大水灾”(也称“乙卯洪灾”)。

水困广州城

1915年广州乙卯大水灾期间,几名外国人被洪水困在二楼。

    由于连降暴雨,1915年7月10日晚,广州下西关一带水深已达3尺多,许多居民以为如每年夏季一般,“落大雨,水浸街”,不以为意。岂料11日傍晚,水势陡涨,许多屋宇顷刻之间就被洪魔吞没。12日,洪水猛涨,下西关一带水过瓦面,一望尽是汪洋泽国。上西关水位亦高至门楣,许多铺户没入水中。著名的先施百货公司积水深至人胸口处。13日至14日,水位继续上涨,长堤水深1.5米以上,昔日皇帝从珠江登陆广州的天字码头水深1.9米,西关一带水深约3米,城西繁华的商场全部受浸。

广州西堤马路被淹情形

    广州受灾后,泮塘一带房屋倒塌五六成,死亡数百人,龙导尾等处房屋倒塌达六七成,许多居民爬到树上躲避,小孩则以绳系于树上,呼救声、哭叫声不绝于耳。富人雇小艇或坐轿逃生,穷人只好将床板绑在一起充作小船出逃,一不小心把床板弄翻就会掉进水里。在二三层楼上躲避水灾的人因怕人多屋塌,用竹竿和小石块将撑着床板打算靠泊的人赶跑。有些船主趁机捞一把,向困在屋顶或掉进水里的落难者索取高价,100多元甚至500元救一人。

    沙面为外国租界,当洪水冲过堤岸时,外国侨民用大量防水沙包筑成防洪墙,阻隔洪水涌入。粤海关税务司还派出情报人员,四处搜集并记录下了此次大水灾的情况。

珠江堤岸被洪水淹没

    据广东省档案馆保存的粤海关档案记载,1922年3月31日,英国籍粤海关税务司夏士立在呈报给总税务司的内部总结材料《粤海关十年报告(1912-1921)》中指出,1915年7月广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洪灾”,“猛涨的水位超出珠江堤岸10英尺之多”,“新城区和西郊被洪水淹没达6英尺-10英尺,生命财产的损失惨重”。该报告还称,粤海关所受的损失主要为“3座助航灯被冲毁,更多的则被冲出原来的位置”。

    由于珠江上的助航设备大多数被滔滔江水冲毁或卷走,广州码头又没入水中,附近郊县的水稻也被冲入江道,江中稻草充塞,以致轮船航行受阻。粤汉、广九、广三等铁路亦被洪水淹没或冲毁,不能行车。广州和内地、香港等地的交通中断,成为一座孤城。

火起十三行

位于广州长堤的先施百货公司门前水深及腰

    粤海关情报人员在《粤海关十年报告(1912-1921)》中还指出,与洪灾相随的,是广州西郊发生了一场大火灾。在这场火灾中,“约有540间房屋被焚毁,大量居民被烧死”。而火灾的地点正是广州著名的商贸中心十三行。

    1915年7月13日下午2时,当水势上涨之时,在十三行高楼上避水的商民因烧饭不小心引发火灾,火势迅速蔓延。附近的同兴街多为火油、汽油、火柴和蜡烛商店,油箱遇火爆炸,火随油流,沿北、东、西3个方向愈烧愈远。昔日繁华的商业名城顿成一片火海,甚至连泊在江面上的船艇和对岸的临时商铺也被火海吞没。大火烧至次日下午7时一度熄灭,但3个小时后,由于故衣街塌铺火苗复燃,大火烧至15日凌晨1时才熄灭。

    十三行发生火灾时,广州警察当局曾派消防队前往救援,然而因水位高数尺,横流湍急,水浸齐胸,街道狭窄,木制水龙车无法停放,自来水厂又早已浸没,只有采用拆断火路的方法。不料,拆断火路时火头太多,四处喷射,消防队只得任其越烧越远。此次火灾共殃及街道25条,烧毁商店2000多家,死亡1500多人,财产损失约白银200万两。最惨的一幕发生在九如茶楼,楼体因大火燃烧而倒塌,在楼上躲避水灾的60多人同葬火海。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居民死于水火两灾的达上万人。其时,尸体纵横街道,惨不忍睹,只得以草席掩盖起来。后因死亡人数太多,复业的棺材店大有应接不暇之势。搭棚店和泥水匠也因房屋倒塌过多,揽到大批生意。由于交通中断、灾民太多,城中百物腾贵,米价涨至灾前的两倍多。

各方忙救援

珠江流域的灾民们暂时栖身的船只

    广州乙卯大水灾属于两百年一遇的洪水,为当时广东有史可考受灾面积最广、灾情最严重的流域性大洪灾。广州地区(包括市区、郊区和郊县)受淹农田180多万亩,受灾人口150万人以上。市郊农民纷纷逃往城内,大多数聚集在一些寺观神庙,其中以光孝寺人数最多,约为7000人,还有一部分灾民栖息在小北门外新搭的棚场。

    面对此次大水灾,广州绅商在广州府学宫设立全省难民招待所,自行组织收容难民,赠衣施粥。广州总商会组织了善后会,会同慈善机构分头开展救济工作。城西方便医院除赠送灾民医药外,还派人收葬路边尸体,防止灾疫流行。社会各界人士及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对广州水火灾情十分关注,纷纷捐款赠物。旅居上海的粤籍知名人士伍廷芳等人多次召开筹赈大会,向旅沪粤籍绅商报告广东灾情,募集大洋4万多元转交灾区,并派人到安徽等地购买大米135万斤、饼干10万磅、麦粉3000多包和一批药品运往灾区。香港绅商也组织了赈济会,在广州等地设立公所办理赈灾事务,还派商船设法将救灾物资散发到灾民手上。此外,日本、美国等地的华侨也纷纷捐款捐物支援广州灾区。

    水患未已,火灾继之。身处北平的广东籍官员联合上书北洋政府希望立即派员赴广东办理施赈事务,筹集救灾物资和款项。饱经水火之苦的广州灾民更是企望当局能予以救济。然而北洋政府仅令内政部和财政部分别拨款5万元和10万元,急赈粤省灾民,即使再加上广东省财政厅拨出的两万元,这些对于遭受世纪大水灾的百万灾民而言,实属杯水车薪。且面对两场灾难,广州当局难以组织有效的抢救,正如粤海关情报人员所说,十三行大火发生后,“仅凭木船或其他简陋的器械无法加以援救”,只能任其自行熄灭。一些地痞流氓又乘机从西堤驾艇驶入市区,打劫同兴街、联兴街等处商店的货物,以致广州无日不闻抢劫之事。

    文中所示档案资料为广东省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8月3日 总第3254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