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外公捕鱼的故事

作者:郭 晖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7-24 星期二

    外公有一手捕鱼的好本领,这在缺衣少食的年代是个令人羡慕的手艺。以前每逢休假回家,外公都要露一手。

    我的老家地处大别山脉西南段,水资源丰富、河流密集、池塘很多,各类鱼虾水产资源较为丰富。听母亲说,在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那几年,有的乡邻吃了上顿愁下顿,而外公家里的鱼虾、泥鳅、甲鱼、黄鳝总是吃不完,外公也常拿这些捕捞的水产救济穷人。因此,他的口碑和威望在十里八乡也是首屈一指。

    外公的捕鱼工具由两根长长的竹竿加上一张大尼龙网组成,渔网密度堪比蚊帐,网的上端留有一个大口子,口子的两端用绳子系在竹竿上。每逢雨过天晴或者家里要来客人,外公便找出他的“老伙伴”,开始全副武装起来——腰间系上黑皮垫子,脚上穿上长筒水靴,卷起渔网……每当看到这里,我们这些小孩连忙抢过鱼篓屁颠屁颠地跟在外公后面冲了出去。

    记忆中,夏日的池塘边和稻田里总是“呱、呱……”青蛙叫声不断。有人路过时,那些青蛙便“扑通”一声跳进水里,此时平静的池塘表面便会荡起一圈圈涟漪,几条调皮的小鱼也会悄悄探出头来张望下这个世界。每次打鱼前,外公会先找块空地,弓着腰把渔网理顺,双手各握一根竹竿将网拉开抛出去,等渔网沉入水中之后,外公便握紧竹竿,在水里有节奏地敲击着,这个过程在老家被称为“赶鱼”。渐渐地,两根竹竿敲击的地方会冒起水泡,等鱼儿聚集在渔网周围时,外公便会用力将竹竿往上一撬,捕到的鱼虾便在网里活蹦乱跳。

    外公说,撒网捕鱼有很多技巧,具体就是要“稳、准、快”,选择下网水域时要准、“赶鱼”时要稳、收网时要快。撒网前要对水域进行观察,太浅的水里没鱼,水草多、树杈等杂物聚集的水域不宜撒网,很容易扯破网。撒网后,身子和手臂要稳,不能随意晃动。收网时,要尽快将网里的鱼兜入网底撤回岸上,太拖泥带水的话鱼儿就会溜走。外公经常会捕到一些小鱼,外公称他们为“鱼子鱼孙”,他总是默默地将这些小鱼放回池塘,即使空手而归或者家里好久不沾荤腥也不食用它们。

    那年,邻家的一个小孩身患疾病,孩子面黄肌瘦,医生嘱咐要多给孩子补充营养,可小孩家里一贫如洗,为治病买药已经欠下了一屁股债。外公知道后,连续几个夜晚“潜伏”在池塘边上,用他的“工具们”捕了些黄鳝、甲鱼给小孩家送去……像这样乐于助人、帮扶贫苦乡亲的事还有许多,外公却很少对人说起。

    从前,外公用他捕鱼的手艺让家里餐桌上美味不断。而今,年事已高、走路蹒跚的他已经不再捕鱼,几个舅舅也分别在城里安了家,没有继承他的“衣钵”。现在市场上的鱼品种繁多,应有尽有,但与外公捕获的鱼相比,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细心想想,或许正是少了那种来自大自然的“野味”和那个年代特有的记忆吧。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7月23日 总第3249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