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难忘的教诲 深厚的情谊

——邓颖超关心勉励青年同志的往事

作者:史进平 肖远平 肖远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7-18 星期三

    1935年,16岁的杨慧琳成为党的地下工作的通讯员。全面抗战爆发后,杨慧琳到八路军南京办事处参与筹办《新华日报》,后在重庆担任《新华日报》编辑、记者,主编《妇女之声》副刊。1941年,杨慧琳奔赴延安,先在《解放日报》工作,1946年12月担任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杨慧琳随同中央工委向华北转移,到达河北省平山县从事土改工作。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杨慧琳与邓颖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邓颖超比杨慧琳年长15岁,杨慧琳经常向邓大姐汇报自己的工作学习情况,询问并聆听她的建议和教诲。1947年10月,杨慧琳致信邓颖超,向她汇报自己参加土改期间的工作和学习情况以及在农村的见闻,10月16日,邓颖超给杨慧琳写了一封回信。

1947年10月16日,邓颖超给杨慧琳的回信。 西柏坡纪念馆藏

    慧琳同志:

    你给我的信早收到,知道你参加土改,锻炼得有进步,我很高兴!因为当时忙着来阜平,所以没有即回你信。

    我暂时留在这个地区参加土改,本来有意调你来工作,曾与冯文彬同志商谈过,因为平山的工作还需要你,只好作罢。但还是希望你能参加中妇委的通讯员的工作,特约你做我们的通讯员。我们准备在一年的时间内提出一个农村妇女运动的纲领,现在就需要开始搜集材料,进行研究,特别是与土改的实际结合起来。现在附上研究的问题(另纸),希望你根据其内容给我们搜集你所工作的那一片地区的各乡的材料,最好是能够搜集到十个廿个村子的材料。这样子我们才能够看出一些一般的问题和个别的问题,也才能够研究出一些东西来。特别希望你注意农村妇女在家庭与在社会的各方面各种关系的情况。从这一点出发去了解如何为她们服务和争取到解放。除了搜集完整的材料以外,希望你把接触到的材料、问题,用简短的通讯告诉我,信可由晋察冀中央局转。我的身体较前健好,知注并告。

    敬礼

    邓颖超

    十月十六日

    在写这封信之前,邓颖超参加了7月17日至9月13日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其间,她与参加会议的各解放区的负责同志广泛接触,主持召开了十几个座谈会,深入了解各解放区土地改革和开展妇女工作的情况。邓颖超作为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妇委”)副书记,于8月26日在会议上作了题为《土改中妇女工作的几个问题》的长篇发言,提出“全党做妇女工作,男女要一齐发动”的工作方针。会议结束后,邓颖超与帅孟奇、张琴秋、杨之华、张秀岩等妇女干部一起,共同讨论研究妇女工作,并要求参加土改的同志注意收集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村妇女参加土地改革的材料,希望大家在土改斗争中发现新情况,积累新经验,摸索和总结进一步做好妇女工作的更多更好的办法。

    全国土地会议结束后,10月3日,邓颖超赴晋察冀中央局所在地阜平县史家寨参加晋察冀边区土地会议,在会上就如何发动妇女参加土改的问题发表意见。邓颖超考虑到中妇委的机构班子需要健全,有意从各地调一批有能力的业务骨干,考虑把当时在平山参加土改的杨慧琳调到中妇委工作。邓颖超与时任平山县委书记的冯文彬商量,冯文彬认为,杨慧琳更适合留下来搞土改。邓颖超考虑到杨慧琳曾经在《新华日报》做过编辑、记者,是一位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而且,在土改工作中,能接触到基层群众,于是,邓颖超在信中提出特约杨慧琳做中妇委的通讯员。邓颖超告诉杨慧琳,中妇委准备在一年的时间内提出一个农村妇女运动的纲领,并结合这项工作对杨慧琳布置了具体的任务:搜集所在地区各乡的有关农村妇女运动方面的材料,把接触到的材料、问题,用简短的通讯告诉她。邓颖超提醒杨慧琳,在开展调查研究时,最好能够搜集到10个到20个村子的材料,以便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归纳总结出一般的问题和个别的问题。邓颖超强调,希望杨慧琳注意农村妇女在家庭与社会各方面各种关系的情况,以此为基础,了解如何为广大农村妇女服务并争取妇女解放。

    11月17日,邓颖超参加了在阜平县城南庄召开的土地会议。会后,她亲自带领工作组,奔赴阜平县细沟村参加土改复查工作,吃住在老乡家里,在基层生活5个月。1948年元旦前夕,邓颖超在给周恩来的信中写道:“我到这个村里来工作整整二十天了,一直是在摸索着工作,在工作中摸索。以一个新的小学生进了农村大学,真是感到什么课题都是新鲜的,其内容又极复杂,脑思和心情都被拴住了。只有从岁月更新的一点,意识到是过年了。”

    邓颖超写给杨慧琳的信,不仅仅是一封普通的私人信件,而是作为革命前辈和领导向年轻同志传授工作方法、介绍工作经验、指导工作实践的指示性回信。这封信见证了全国土地会议后华北解放区轰轰烈烈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工作中注重调查研究的精神,体现了我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寄托着邓颖超对年轻同志的关怀和期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慧琳一直珍藏着邓颖超的这封亲笔信。2010年,杨慧琳去世后,她的子女将这封信捐赠给西柏坡纪念馆。

    西柏坡纪念馆供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7月13日 总第3245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