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扶贫路上风景独好

作者:白晨皓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7-16 星期一

    当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城背阴山坡上的积雪还未消融,山脚下的猕猴桃花早已盛开,蜂群按捺不住性子迫不及待地钻出蜂桶,农人们也在地里种下今春的第一棵玉米,在充满希望的季节里,今年3月,带着党组织的殷切嘱托,我来到了茂县东兴镇竹包村,开始了驻村帮扶工作。

    从2015年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役号角吹响伊始,我已是四川省档案局下派到竹包村的第四名帮扶干部。3年间,我们的帮扶村从茂县城边的永和乡一路“东进”到离县城较远的东兴镇,虽然路渐远,但扶贫情却愈浓。

    3年来,省档案局党组成员先后到村子开展精准扶贫调研、指导、慰问20余次,局党组会议研究扶贫事宜近10次,局机关党支部与帮扶村贫困户全部结对,一番新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农村联户路修好了,村支部基础设施更完善了,贫困户脱贫笑颜像花一样灿烂……去年年底,帮扶村终于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省档案局也被评为全省“五个一”驻村帮扶工作先进集体。

    那天,当我走进竹包村的时候,黑猪、土鸡、中蜂的叫声已经萦绕在村子房前屋后,红脆李、油桃、琵琶、樱桃的花朵让山坡换上了新装,产业路、文化景观墙、卫生室、健身器材取代了昔日的稀泥、碎石、水沟和荒坡,白芨基地、电商营销让村集体经济有了新发展动力,村民干事也更有了奔头。目睹到这些发展变化的时候,我深知这些亮丽成绩的背后,既是我们档案人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成果,也是村民们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不要的奋斗结晶。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竹包村,年轻党员杨小兵利用30万帮扶资金探索了“合作社+贫困户”的黑猪代养经济模式,只要贫困户利用自家的猪舍帮忙代养猪,猪达到出栏标准时,贫困户便可获得300元的代养费。这一经济模式带动了当地1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年度户均增收近3000元,同时每年还能给村集体经济增收近2万元。而在另一个扶贫点——茂县富顺镇渔听村,当“网红”则是他们脱贫致富的诀窍,当地村民利用省档案局赠予的电子设备,“左手锄头,右手鼠标”,贫困户陈亚茹在网上专门做起了微商销售,增收30余万元,带动村民80余人,实现了从科技到财富的华丽转身。

    正是有了杨小兵、陈亚茹这样勤劳淳朴的致富领路人,才能让跟着的群众有志气、有信心,能真正从思想深处摆脱贫困,不再守着旧饭碗等米下锅、靠要吃饭,在贫困坑里打转转。还记得,扶贫攻坚战号角吹响后,市档案局下派到茂县的第一位帮扶干部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初到茂县,正值隆冬。我刚到这里,老天爷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让我着实体会了一把‘茂县风’的威力。每天午后准时刮起的大风,迎面袭来,如刀割一般,一直刮到深夜。气候的差异让我在茂县的第一个冬天过得尤其煎熬。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扶贫工作。”

    3年里,3位干部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朝着一张清晰的发展蓝图勇敢进发,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个困难接着一个困难去克服,一个问题跟着一个问题去解决。田间地头、组户道路、山前坡后都有他们的足迹,在驱走愚昧落后贫穷、奔向致富的小康路上,他们一直在战斗。他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脱贫攻坚是“念兹在兹,唯此为大”的要事,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第一线,让乡村旧貌换了新颜。

    使命在肩,不容懈怠。站在生机盎然的春天里,我接过他们手里的扶贫接力棒。脱贫攻坚战越往后难度越大,剩下的大多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后期的贫困户主要以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群众为主。行百里者半九十,我深知,要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拿出绣花精神,压实一针一线,才能突破“最后一公里”。

    坐在寝室的床头,墙上前任驻村干部留下的“奋斗”二字,让我内心充满了力量。在扶贫这条蜿蜒曲折的路上,我们扶贫干部从不孤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好风凭借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竹包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7月12日 总第3244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