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追寻万里茶道远去的驼铃声

——访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邓九刚

作者:本报记者 屈建军 黄丽萍 张永亮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5-28 星期一

    茶叶之路,它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上兴起的又一条新的国际商路。从1692年彼得大帝向北京派出第一支商队算起,到1905年西伯利亚铁路通车,这条商路繁荣热闹了200余年。如今,这条中俄茶叶贸易之路就横亘在山西通往中原大地的山谷间,隐没在蒙古高原茫茫的草丛里,伸展在西伯利亚寒冷的荒野上……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驼铃声声,马嘶阵阵……

寻觅“驼道世界”的记忆

邓九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屈建军 摄

    童年和少年时代的邓九刚几乎没有离开过他出生的城市——呼和浩特。从记事开始,他生活的圈子就是由那些旅蒙商人、牲畜牙纪(经纪人)、羊马把式、钉鞋匠人和驼夫构成的。

    邓九刚对记者说:“当年,呼和浩特市旧城叫归化城,是一个典型的商业城市,以商业为中心,以商人为主导,以商业文化为底蕴,人口结构90%以上都是经纪人,我父亲就是其中之一。我生活的城市呼和浩特北面横亘着一条山脉——大青山。从大青山北麓向北延伸是绵延不绝的草原,被当地人称作后草地。童年时代,我就听父辈说过,在后草地曾经有过一条商道。那是一条由商人和驼夫以及他们商队中的骆驼与狗的绵软的蹄掌、马匹角质的硬蹄踩踏出来的道路。这条道路由归化城出发,穿越茫茫的蒙古高原和极寒的西伯利亚荒野,向着太阳沉落的西方挺进。商路越过欧亚大陆的分界岭乌拉尔山,一直通向欧洲的历史名城莫斯科,可谓是迢迢万里。西伯利亚的劲风迎接着驼队,商旗猎猎作响划破了荒原深处的沉寂,驼铃悠悠惊散了栖息在草滩上的鸟兽,受惊的黄羊奔跑起来,它们黄色的脊背就像涌动的潮水……这景象就像一个美丽的童话牢牢地印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20世纪20年代伊林驿站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市伊林驿站博物馆藏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邓九刚骑着自行车走遍了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草原和沙漠,留下了他跋涉的足迹;他曾远赴山西忻州、太原、祁县、平遥以及湖北汉口等地考察;他走访的脚步一直延伸到了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

    “其实,我就是一个曾在茶叶之路上跋涉过的商人的后代,在这条万里茶道上寻寻觅觅少说也有十五六年了。我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地遇到这样的情况,被访问的旅蒙商人说着说着,当对话语速加快的时候,他们突然改用蒙古语讲了起来。他们使用起蒙古语要比汉语熟练得多,表达也更顺畅自然。换句话说,对于他们来说母语已经不再是汉语而是蒙古语了。他们从十三四岁的少年到六七十岁的暮年,就是在这片极为广阔的地域度过的。人生历程中的一切酸甜苦辣也都是这块土地带给他们的。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觉得非常自在;他们骑马、骑骆驼习以为常;他们习惯了草原上冷硬的西北风,适应了冬天的朔风酷雪。这些商人、驼夫和领房人都是些见多识广的人。”邓九刚慢条斯理地说着。

    记者追问道:“在采访的这些商人、驼夫和领房人中,给您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谁?”

    邓九刚不假思索地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回族老人刘瑞,他是呼和浩特最后的领房人。我采访他那年,老先生已经高寿96岁。刘瑞老先生也是我父亲的至交,都是在驼道上摸爬滚打过来的人。”

驼道上神秘的领房人

    说起驼道,在呼和浩特民间的传说中它被赋予了许多神秘色彩。

    “事实上,驼道不是像某些书上记载的那样,沿途经过的地方都是十分固定、非常明确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异常复杂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不堪赋税重负的商家在运输货物的过程中为了逃避官方的税卡,为了缩短运货的时间,为了躲避强盗的抢劫,往往要领房人独辟蹊径,为此他们常常绕开水草丰美的草原和平坦的大道,而是专走那些人迹罕至的浩瀚沙漠、戈壁及猛兽出没的崇山峻岭。这样的艰难环境造就了驼道的神秘色彩。正因为如此,归化城又孕育了一种特殊的职业,那就是驼队的领房人。领房人就像乐队的指挥,技术含量特别高。”

    邓九刚坦言:“由于工作之特殊和重要,领房人必须是那些在驼道上跋涉多年积累了相当丰富经验的人才能担当,必须是具有相当良好信誉的人才有可能被聘用。一支驼队动辄数百峰甚至上千峰骆驼,所载货物价值少说也在几万两、几十万两白银,不是本领十分过硬、口碑非常好的人,哪个货主敢把这担子交给他呢?

    “一旦出发,驼队上一切大事小事就都得听命于领房人,真正‘活着’的驼道只存在于领房人的心里,而不是书上。”

    茫茫草原,漫漫旅途,日月被阴云遮蔽,人踪兽迹被风沙和大雪掩埋,这时就连野兽和飞鸟也会迷失方向,长途跋涉的驼队该朝哪个方向前进呢?这时,万一迷路,整个驼队连人带驼不是被冻死就是被饿死,后果不堪设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驼道上驼队的生死都掌握在领房人的手中。领房人凭着自己的经验,能够在浓云密雾中分辨方向,能够在大雪覆盖的草原上识得路径,这就是领房人的本事。在归化城领房人之所以挣钱多、受人尊敬也在于此。

    “领房人的崇高地位与其重大责任是成正比的。一朝驼队出了什么事故,羞愧难当的领房人便只能自行了断。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规,一种残酷的血淋淋的惩罚。”

长着“三条舌头”的商人

1904年,俄商购买土货的报单。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供图

    邓九刚对记者说:“我想,你一定没有见过浩大的驼队行进在茫茫草原、戈壁滩上的壮观景象吧!浩大的驼队数以万计,叮咚作响的驼铃随风飘荡于数十里之外,蜿蜒行进的驼队首尾不能相望,驼队经过,整个大地都会在它的脚下微微震颤起来……”

    记者好奇地问:“那么掌控这庞大商队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得具备怎样的智慧和胆魄才能胜任这项非凡的工作呢?”

    邓九刚告诉记者,茶叶之路上杰出的商人都是从长着“三条舌头”的商人中脱颖而出的。

    “一条舌头的商人吃穿刚够,两条舌头的商人挣钱有数,三条舌头的商人挣钱无数……”这是在茶叶之路上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

    在归化城,“一条舌头”是指只会讲汉语的商人;“两条舌头”是指既会讲汉语又会说蒙古语的商人;“三条舌头”则是指不但会说汉语、蒙古语,还会讲俄语的商人。

    “很简单的道理,作为一个商人,如果你只会讲汉语,那么你肯定很难做成蒙古人的生意,更做不成俄国人的生意。而事实上做蒙古人的生意要比做汉人的生意更容易挣钱,要是你还能做俄国人的生意那就更能挣大钱。做俄国人生意的商人是由旅蒙商的队伍中派生出来的。而旅蒙商人就是典型的长着‘两条舌头’的商人。”

    在茶叶之路上“三条舌头”的商人也是大商人的代名词,只有长着“三条舌头”的商人才配做大生意,才能挣大钱。自然长着“三条舌头”的商人在社会上是要被人高看一眼的。茶叶之路上的大商人只能在长着“三条舌头”的商人中间产生。归化城最大的通司商号大盛魁就是长着“三条舌头”的商人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邓九刚说,长着“三条舌头”的商人是商人队伍中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一般来说这帮人见多识广,熟悉社会民情,不但对经济层面的事情了如指掌,同时对政治和国际事务也有着相当了解,他们活跃于国际商埠,懂得大场面上的礼仪。而由这个群体所产生的商界领袖,即为优秀的人才。

    在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以长着“三条舌头”的商人为先锋的这支商业大军,通过他们在茶叶之路上的活动,极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对巩固北部边疆发挥了重要作用。

京羊道上的传奇故事

    邓九刚告诉记者:“一条专门运送活羊的道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怎么运送活羊,是拿汽车运还是用火车运?其实运送活羊就是羊走的道路,是羊自己运送自己,迈开四条腿走到千里之外的食客们的餐桌上去。非是草原上的羊通晓人性,这一切都是在人的驱赶下得以完成的。

    “羊群被赶到北京专门走的道路就叫京羊道,赶羊群的人被称作羊把式。羊把式是归化城一种特殊职业,从业人数以万计,不但人数多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羊把式一旦罢工,北京的宫廷大厨、驻京的八旗部队就没得羊吃。说来容易,但做起来并不简单。迢迢千里赶着羊群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们全凭着对羊性情的熟悉和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

    归化城的通司商号每年从喀尔喀赶回归化城交易市场的羊群,一般都在当年即被买走,买客大都是来自京津两地和华北各省的主顾,归化人把他们称作羊客。在各路羊客中,以京羊客贩走羊的数量最多。京羊客做生意很赚钱,这是因为清代居住在北京的满族、回族和汉族人大都喜欢吃羊肉,还有驻扎在京畿的八旗部队也是消耗羊肉的大户。这些羊客来归化城,把羊买好后,赶运羊群的事就不用他们管了,不论他们是和哪家商号做成的生意,归化城的商号都会负责为买主按时、安全地把活羊运到指定地点。

    邓九刚接着说:“清廷为归化城商人规定的京羊道有4条,其中,由归化城出发经卓资山、平地泉、狮子沟、狼窝沟、张家口、保安滩、南口、沙河、德胜门是最大的一条京羊道。

    “京羊道一过张家口情形就变得复杂化,张家口以东道路草地少田地多,因为担心羊群糟蹋庄稼,每100只羊就得有一名羊把式看管。据说,清同治、光绪年间,曾有一个时期归化城的商人停止向北京赶运活羊的业务,结果搞得北京市民与驻京部队的官兵吃不上羊肉。于是,朝廷派员到归化城调查缘由,原来从归化城赶往北京的羊群糟蹋了京羊道沿途农民的庄稼,引起农民与商人的争执,遂造成北京羊肉的断档。紧接着,朝廷一张圣旨下来,命令将张家口至北京的京羊道拓宽三丈六尺。自此,京羊道畅通无阻。”

“世纪动脉”的前世今生

    回溯历史,驼背上,不仅有茶叶、瓷器和丝绸,还承载着文化和精神。车轮征服的,不只是路途的遥远,还有心灵的距离。

    一场长达两个半世纪的中俄双边贸易的活剧一幕又一幕地上演着。昔日荒野的草原成为波涛汹涌的商品经济的海洋。西风漫卷,草浪翻滚,流沙般的时光又淹没了这一切。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今天,这条茶叶之路正在脱去历史的沧桑,开始承载新时代赋予的使命。2013年3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作了《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他特别提到,17世纪的“万里茶道”是联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

    邓九刚认为,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中亚四国访问期间,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致力于打造区域大合作的新格局,而万里茶道也正是构建这一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研究的过程当中发现丝绸之路只不过是一个概念、是一个文化符号,而茶叶之路却是一条实实在在的国际贸易商道,每一个商队有多少人、多少骆驼、驮运了多少货物、谁是领房人、谁的货物、经过了哪里、交了多少税等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它体现了现代的商业精神,在商言商,有着严密的程序。它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这是一条以茶叶为代表的商道。200多年来,在这条商道上茶叶贸易是第一品牌,也是主导;同时,茶叶也是中国文化的符号、载体。”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5月25日 总第3224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