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天地无情 人间有爱

作者:张红霞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5-16 星期三

    西南财经大学校史馆的陈列柜中有一个挂钟。10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它从学校文渊楼6楼办公室的墙上摔落在地,时间永远停留在14时28分。每年,西南财经大学新入校的学生都会参观校史馆,这个挂钟总会引起学生们的关注,让学生们的思绪随之回到2008年5月。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汶川县,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地震摧毁的不仅仅是一排排建筑,更是一个个家庭。

    天地无情,人间有爱。身处灾区,西南财经大学师生在积极开展自救的同时,全力以赴向重灾区群众伸出援手,奉献爱心。地震发生后,西南财经大学率先成立了“爱心学校”,为全省地震重灾区失去双亲或与父母失去联系的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便利。学校为灾区学生规划出了相对独立的教学生活区域,紧急腾出研究生公寓和教学楼用于住宿和教学,并为灾区学生准备了图书室、计算机室等。“爱心学校”接纳了重灾区汶川映秀小学、漩口中学、银杏小学和平武中学的师生,共计1100多人。除建立“爱心学校”外,西南财经大学3907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共缴纳“特殊党费”402714.6元。学校还选派志愿者赴绵竹市开展活动,向当地受灾群众发放《灾后相关政策咨询》约1.5万册。

    家在绵阳市平武县的刘建群,当年就是“爱心学校”的一员。在进入“爱心学校”之前,刘建群一直梦想着去省外念大学,但在西南财经大学“爱心学校”的2个多月学习生活中,她把该校作为目标,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该校财务管理系。同样是“爱心学校”的学生王玉琴,经过一年复读也坚定地选择了西南财经大学。在大学读书的3年时间,刘建群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暑期“心”的旅程公益活动、“红雏鹰”灾区感恩行、重灾区支教等多种形式的灾后服务实践活动。

    大爱精神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中最核心、最本质的内涵。汶川地震后,学校依托灾后重建平台,以“大学文化+实践活动”的育人模式,让学生深入灾区参与灾后重建服务活动。在“4·20”芦山地震中,西南财经大学“爱心学校”志愿者在灾区撑起“帐篷学校”为芦山学生复习课程。西南财经大学学生用自主创业的收益创建“经世济民”公益基金,先后向玉树灾区、白血病患儿等捐款12万元。校园文化熏陶、社会实践锤炼、感恩行动引导,不但强化了西财学子“知行合一,大爱行天下”的意识,更激励新时代的青年勇敢承担起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

    西南财经大学的至善大爱情怀,融入师生心灵深处,熔铸于“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中,成为学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立德树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5月14日 总第3219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