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诗意四川:诗和远方的栖居地

作者:特邀撰稿人 刘金霞 米晓燕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5-14 星期一

    诗歌悠悠,传唱千年。在四川这块秀美神奇的土地上,滋养了无数文人骚客,成就了千年不化的爱诗写诗传统,经过岁月的洗礼和积淀,诗歌已融入这块土地的血脉和基因,也让四川成为名副其实的诗人故里、诗歌之乡。在这里,诗歌没有渐行渐远;在这里,处处诗意盎然……

群星璀璨的四川诗坛

1943年3月,国民政府四川省眉山县临时参议会驻会参议员黄天杰
关于扩修三苏公园的议案。 四川省档案馆藏

    巴蜀之地,山雄水奇,人杰地灵,诗意优美的山水、源远流长的文脉,孕育出群星璀璨的四川诗坛,本土诗人星光熠熠,流寓诗人独领风骚。

    古代蜀学,以文史见长,名家辈出。西汉,蜀地就出现了享誉全国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和扬雄。诗歌兴盛的唐宋,唐诗“双子星”中,李白是蜀人,杜甫也在蜀中草堂写下了传世名篇。“唐宋八大家”蜀中就有三家。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当推四川诗人杨慎为第一。至清代,隽才云集,诗家辈出,其中,张问陶、彭端淑、李调元合称为“清代蜀中三才子”。

    当代诗坛,百年新诗。四川诗坛不仅站在时代最前列,更屹立于诗歌的最高峰。郭沫若、巴金、流沙河等皆才华超群,闻名遐迩。

    自古诗人皆入蜀。许多诗人都有入蜀的经历,如杜甫、高适、岑参、元稹、薛涛、白居易、刘禹锡、贾岛、李商隐、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都曾到过蜀地,蜀地成为不同历史时期众多诗人的精神家园,因此,四川的诗歌文化也变得更加厚重多元。

令人神往的诗歌圣地

    在四川,无须远足,你已坐拥诗和远方。成都、江油、眉山、乐山、遂宁、阿坝……处处都是诗歌之乡。

    成都,这是一座诗歌土壤丰厚的城市,悠然雅致、从容闲适的环境催生着诗歌生长,自古以来,都曾是中华诗歌重地,许多诗歌巨匠都与成都结缘,并留下一批脍炙人口的千古诗篇。

    坐落于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如今已成为四川乃至中国的文化地标,也是世界诗人所向往的诗歌圣地。杜甫先后在此居住了近4年,创作诗歌240余首。从某种角度讲,成都和杜甫是互相成就的,就如四川大学教授向以鲜所说:“如果成都没有杜甫的寓居岁月,成都的诗意将缺少一道壮丽的底色;如果杜甫没有经历成都的山川风物之美,那我们所看到的杜甫可能完全是另一副模样。”

    成都锦江河畔的望江楼公园,是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园内翠竹环绕,楼阁高耸,建有崇丽阁、浣笺亭和薛涛井等,景致清幽。薛涛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流传至今的诗作有90余首。她的“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等诗句广为流传。

    今古盈门多墨客,再无哪位比三苏。眉山三苏祠(即三苏公园)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经过千年沉淀和各个时代的翻修与扩建,展现出现在的模样,三苏祠因苏氏父子而享誉中外。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尤其是苏轼,才华横溢,独开宋词豪放派,“老夫聊发少年狂”,“大江东去浪淘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诗句更是脍炙人口。

    遂宁位于古蜀文化与古巴文化的交汇处,独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遂宁极为独特的“巴蜀文化”,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绚丽的遂宁色彩,如陈子昂、黄峨、张问陶、孙竹篱、曾来德、敬庭尧等就是遂宁诗人的杰出代表。正因如此,遂宁这片土地秉承着与生俱来的诗歌灵性,成为许多文人墨客寄托深情的诗歌之城。

诗词吟咏的巴蜀图景

    古往今来,吟咏四川的诗词层出不穷。蜀地之大,让李白、杜甫从剑门关写到白帝城;蜀地之美,让李贺、温庭筠从青羊宫写到浣花溪,诗人手中的笔成为聚焦蜀地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长镜头,而那些诗句总能让人邂逅非同一般的诗意四川。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诗仙”李白从小生长在蜀地,深受巴蜀文化的滋养,在他的笔下,四川山水犹如“活”起来的重彩山水画,景色华丽绚烂且仙气缥缈。在李白眼中,成都的居住环境是怡人的,哪怕是长安所在的秦川,也比不上这里好。“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笔下这一明媚秀丽的春天图景怎能不让人为之向往。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语言纵横,诗魄宏大,意境苍茫深远,让人不由产生一种苍凉悲壮的心境,仿佛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伟大诗人。

百年诗歌的吟诵园地

    五四运动以后,新诗初创,白话俗语入诗,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百年来,四川诗歌一直占据中国新诗的半壁江山,是新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川,诗社遍地,诗刊林立,如《星星》《金箭》《战潮》《笔阵》《金沙》《诗前哨》等,它们曾伴着中国当代诗人一起成长,也见证着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在我国当代诗歌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其中,“二沙龙一诗刊”尤为重要。

    “二沙龙一诗刊”是指成都的“野草沙龙”“西昌聚会”和《星星》诗刊。“野草沙龙”由陈墨、邓垦、九九等人组成,早在1963年就开始了自己的文学活动,20世纪90年代他们编辑的《野草之路》《野草诗选》等作品集影响极大;“西昌聚会”是以周伦佑、周伦佐兄弟为核心的一群文学艺术爱好者,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举办各种文学活动,聚集了王宁、黄果天、王世刚(蓝马)、欧阳黎海等一大批诗人。周伦佑的诗歌触及了现实的压抑和思想的苦闷,以及对现实制度的大胆思考和怀疑,对后来的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星星》诗刊于1957年1月1日在成都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刊最早的诗刊,也是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诗刊,虽偏居西部腹地,却与北京的《诗刊》并称当代诗歌刊物的“双子星”。《星星》诗刊自创刊以来,曾先后发表过毛泽东、朱德、陈毅、郭沫若、艾青、臧克家等政治、文化要人的作品,也推出过舒婷、北岛、顾城、贾平凹、海子等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民间刊物也是当代四川诗歌发展的中坚力量,例如《非非》《九十年代》《诗境》《存在》等。民间诗人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探索精神,参与到现实社会的建构和改革之中,成就了当代中国新诗的另一个“黄金时代”。

诗歌文化的薪火相承

    四川诗歌有一根从未断裂的链条,那就是巴蜀文化的基因。

    1958年,在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圈阅了唐宋明朝诗人歌咏四川的一些诗词,后结集成《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一书,并公开出版,影响深远,这也成为出版界的一段佳话。

    如今,四川更是把诗歌文化作为宣传推介四川的一张靓丽名片。2015年,四川卫视打造的《诗歌之王》原创诗歌文化节目,让诗歌文化重回大众视野,激起了观众内心深处强烈的文化认同。2016年,《成都商报》打造的全国第一个媒体运营的诗歌微信公众号《诗歌集结号》正式上线,该公众号立足四川,辐射全国,目前已经吸引全国100余个诗歌微信群、100多所高校大学生文学社团加盟,粉丝量突破1万人,累计互动留言百万条。2017年,中国新诗百年诞辰之际,成都举办了“首届国际诗歌周”,来自全球26个国家共38位世界级诗人以及国内50余位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翻译家云集成都,共同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四川,这片孕育诗歌的沃土,用天地之灵气、民俗之精华滋养了无数文人墨客,给诗人以灵感,诗人则用文学之素养、神奇之妙笔回馈四川。四川诗歌文化在这种养育、反哺的循环中,不断得以升华。在这里,不仅有诗,还有远方!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5月11日 总第3218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