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吴公不取傥来金,换得舆梁驾要津”

——四川都江堰南桥的故事

作者:特邀撰稿人 王克明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4-16 星期一

    从前,四川省都江堰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灌县出南门——无路。”灌县县城即今天的都江堰市古城区。清光绪以前,县城南门在南街的南端,出南门即是滔滔内江,江上没有桥。据清代吴之英所撰的《普济桥碑》记载,1878年冬,县令陆葆德在灌县城南的内江江面上开始建桥,几个月后,一座廊桥建成,名曰“普济桥”。其桥“雁齿凌空,直指南道,世人称之为‘南桥’”。此后,“南桥”成为当地的交通要道,灌县也结束了“出南门无路”的历史。今天,南桥已是一处游人如织的旅游景点,登临桥头,可远眺岷江烟雨、西岭雪峰。

清正廉洁 美名传世

1917年,美国摄影家西德尼·戴维·甘博拍摄的普济桥(南桥)。

    关于南桥的修建背景,民国时余定夫的《南桥记》中说:清光绪年间,时任灌县县令陆葆德,在四川总督丁宝桢督导下大修都江堰。参加修筑的民工有1万多人,自上年冬天开始,至次年春天结束。竣工后,“余金二千余两、粟百余斛”。当时,监管粮食出纳的是灌县人吴烈堂,与之共事的人建议他私分这部分溢余钱粮,吴烈堂不同意这么做,并把溢余钱粮具实上报给了陆葆德。同时,监管银两的司库也将余银上报。陆葆德叹曰:“吴烈堂尚不我欺,我敢欺丁公以欺朝廷哉!”于是,陆葆德将此事上报给丁宝桢,主张将此溢余钱粮用于修建普济桥(老百姓称之为“南桥”)。

    南桥建成后,写碑记的人仅把功劳记在了县令陆葆德和另外1人名下,对吴烈堂却只字未提。吴的儿子吴毓崧是位秀才,不愿意让父亲的善行就此湮没,于是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学生余定夫,希望余作文披露此事。

    因为多次水灾,南桥受损严重,1946年前后,灌县重修南桥。余定夫有感于南桥初建时的情况:“匹夫守义,吏不敢滥用职权,官不敢贪赃枉法,泽惠所及,历数世不朽,而正气之在两间。而此等背景却不为世人所知”,于是,他撰出《南桥记》一文,感叹吴烈堂等人的品行高尚。此文一出就受到时人赞扬,纷纷题诗发表感慨。有鉴于此,余定夫发出一则征诗启事,并将收到的诗文在《玉屏学报》上发表。从此,吴烈堂的事迹广为人知。

    当时尚为青年的李启明(1991年版《灌县志》编辑之一)在《南桥行》一诗中这样写道:“春风二月柳青青,沱江江畔多游人。绿水红楼雁齿横,冠盖如云色欣欣。为问创桥人何名?载籍遗佚莫可征。桥上何所有?争名夺利人纷纷。桥下何所见?惊涛拍岸激怒声。此声莫作等闲听,请君看取石上文。吴公不取傥来金,换得舆梁架要津。富贵于我如浮云,利涉千古吴公心。慷慨我歌南桥行,贪夫过此闻不闻!”诗里的“傥来金”是指意外之财也。

    南桥的修建算不得大工程,但从中可以看出,光绪初年灌县官吏的清正廉洁,这也是四川总督丁宝桢清廉自省、操守纯洁、以上率下的结果。据史料记载,1886年,丁宝桢于四川总督任所去世时,由于其俸金多数用于济困助教,这位封疆大吏竟然债台高筑,只好上奏朝廷:“所借之银,今生难以奉还,有待来生衔环以报。”

命运多舛 涅槃重生

    1898年,岷江大水将南桥桥墩冲毁,县令陈伟勋便于当年冬组织人员对这座桥进行了一次大修。1933年4月,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在成都进行毗河战争,殃及灌县。当时,驻灌县的国民革命军第28军军长邓锡侯为阻止刘文辉的进攻,将灌县境内的柏条河一线桥梁全部拆毁,南桥中洞也被拆除,从此,两岸交通中断,灌县南门外再次无路可通。战后,当地政府又对南桥进行了修复,并增建了“寨门”,白天开放,夜晚关闭。

    1958年8月19日至21日,岷江上游普降暴雨,水位迅速上升。20日,上游漂木持续以每分钟200件的密度流下,经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宝瓶口,在水运诱导工程漂子(漂浮于河面的固定木筏)的导引下经南桥流入柏条河,南桥在这次洪水中受到严重冲击。9月4日,岷江水位再次上涨,出现了自1933年后最大洪峰。岷江水运处的收漂工程遭到部分损坏无法收漂,都江堰上游的主钢缆也被折断。

    水入内江,南桥上游及桥下走马河上游的漂子损坏,满河漂木失去了控制,迅速在南桥及走马桥间插垛(纵横穿插的木材形成巨大的木垛),漂木不断漂流而下,洪水漫过河堤,并淹没了部分街道,冲毁了部分房屋。随着水流量的进一步增加,南桥桥桩被一一冲断,木制廊桥也轰然倒塌。据统计,这次洪水共损毁大小桥梁40余座,大小堤堰工程300多处,经济损失达180万元。其中,南桥损失约10万元。在随后的重建中,南桥的木桥桩改为混凝土桥墩,原名普济桥也正式更名为“南桥”。

    1979年,当地政府重建南桥,不仅加宽了桥面,拓展了翼廊,还加高了桥身及通道。重建后的南桥,通道宽13米、长50米,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桥面为混凝土(后增装饰木板条),桥梁上也由原来的机制瓦换为琉璃瓦,桥头增建了桥亭、石阶和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也增饰了诗画匾联,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钢筋混凝土骨架与木结构相结合的廊式古桥。远远望去,全桥赤柱朱槛,雕梁画栋,宛如仙阁。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南桥造成了严重损害,致使桥身瓦片震落,彩塑倾倒,壁画和装饰脱落,被相关部门鉴定为危桥。2009年,南桥修复改建工程完工,在此次改建工程中,设计者还专门在桥梁左右两端增设了8个龙头。如今,南桥桥头的楼阁飞檐凌空,彩绘精美,加上现代彩灯装饰,使得夜晚的南桥看上去更加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有人说,南桥就像一只凤凰,虽历经磨难,但终会涅槃重生。

    文中所示照片档案为四川省都江堰市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4月13日 总第320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