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虾叔”的票证收藏之旅

作者:杨 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3-28 星期三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东海村的“虾叔”——梁子虾先生的特殊家庭档案一直颇有名气,他的家庭档案收藏场所也有一个别致的名称——“珍穗斋”书房。书房中,几个书柜里分门别类地摆放着他的珍藏品:粮票、旅游门票、邮票等各种票证。从档案角度来看,“虾叔”收藏的粮油票可以算是一种特殊档案了,保存着顺德计划经济时代粮食生产发展管理的鲜活记忆。

    自20世纪60年代起,“虾叔”就开始收藏粮票,至今已经收藏了一万多张,面值几十万斤,被称为“顺德粮仓”。“那时候,我们家生活条件很艰苦,家里孩子从小就开始帮着干活。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就开始接触粮票粮簿了。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粮票粮簿就像是一家人‘吃饭的护照’。由于父母做农活忙不过来,我经常拿着粮簿到粮站买粮食。”“虾叔”回忆说。

    “普通家庭用的是粮簿,要是谁到外地出差,就会被派发粮票。一般县票只能在全县范围内用,省票可以在全省范围内用。有的人会省下县票去换省票,拿着省票可以到广州购买更丰富的物品,毕竟当时在顺德能买到的东西种类还是比较少的。”

    1962年,正在读小学的“虾叔”发现一位名叫黄金妹的老师经常会收到书信,信封上的邮票吸引住了他。“我觉得邮票非常漂亮,就产生了集邮的念头。后来还交了笔友,收集到了更多的邮票。”之后,当集邮中断了一段时间后,“虾叔”又开始收藏各种票证,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粮票。

    他经常到各种地摊“搜刮”粮票,还特地留意各地粮票展会信息。1993年,为了收集到心仪的粮票,他跑到江苏徐州参加粮票交流会。返程时,为节省路费,他从徐州到广东一路站了20多个小时,等到下车时,他两只脚都肿了起来。

    当年为了收集粮票,类似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在奔波各地为粮票办展时,虽然路途遥远曲折,但“虾叔”却一直将粮票保存得十分完好。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保存习惯,“我会先把粮票装入透明胶纸封套,再在透明纸上用黑色油墨笔将粮票的轮廓画出来,用加热后的尖嘴焊枪沿着透明纸的轮廓线将三面焊接起来,留一道口子便于粮票的取放,油墨线条一般会留在封套上,这样会显得有立体感。”“虾叔”说。

    “虾叔”经常背着它们辗转各地,坚持将粮票收藏这件事情做了几十年,为伊消得人憔悴。随着“虾叔”的粮票收藏日益增多,对这些粮票的整理和保存也成为难题。2000年,“虾叔”经常到顺德区档案馆查询相关资料,因此与区档案馆工作人员结识。在了解到“虾叔”的情况后,顺德区档案馆专门组成一个指导小组到“虾叔”家中帮助他进行票证整理、分类、筛选等建档工作。虽然不是档案人,但“虾叔”也开始走上了档案之路,他说:“我只有小学学历,如果不是档案馆的帮助,我家的粮票可能会成为一堆废纸,待在家里‘吃’灰尘。”

    将整理后的粮票册结集成书是“虾叔”几十年的心愿。他说:“我一个喜欢收藏的朋友去世后,他家孩子居然把家中的藏品都当垃圾卖了,如今这些宝贝遗失各处,再也找不回来了,令人痛心。这件事给了我紧迫感,提醒我抓紧时间整理出书,将来孩子们看着整理过的票证,就能知道它们不是废纸破烂,而是有价值的东西。”

    成书期间,“虾叔”不断在龙江镇和大良镇间奔波,但他一直不觉得辛苦,最终他编辑的《粮票文化与顺德粮油票证史》一书于2016年出版。书籍出版后,“虾叔”非常欣慰:“如果不是区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帮忙,凭我的学历和知识水平,真的很难成书。能将这些粮票册整理出书,让孩子们知道票证中的那段历史和记忆,我觉得很自豪。”

    “虾叔”一直觉得,民间的一些老物件如果不及时整理,肯定经受不住岁月的磨蚀。他常说:“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向社会大众宣传老物件的作用。这样,这些老物件的价值才能回归社会。我觉得对我们每个个体来说,不是一定要留下多少财产才叫回馈社会,如果能将家中的一些老物件整理留存,让它们发挥作用,这种回馈社会的方式也是值得倡导的。”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3月26日 总第3198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