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证 人

作者:周秋萍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3-12 星期一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的3个终极问题,也是我们所有人必须面对的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夜深人静时,望着浩瀚的星空和漆黑的大地,这3个问题就会越发清晰地在我的脑海中打转,久久不去。

    记得一次,我回家探望父母,闲聊之中提到了父亲年轻时的几个工作证件。母亲意味深长地说:“当时,如果没有那几个证件做‘证人’,我们怕是费再多的口舌也无法证明你爸爸的身份,你爸爸可能到现在还是个‘无业游民’,我们这个家也会被影响到。”母亲的一番话把我们一家人的思绪都拉到了几十年前。

    我父亲原来在广东湛江工作,是石油行业的一名工作人员,后来因为经常要出海,父亲当时的身体状况难以承受,因此,就申请调到另一家单位。让人料想不到的是,在工作调动过程中,工作人员不慎将我父亲的资料及其他相关证件弄丢了。由于没有证明资料,没有办法证明身份,父亲既不能回原单位工作,也不能去新单位工作。我清楚地记得,那时丢失了“身份”的父亲一下子变老了许多,整个人变得很焦躁,一天到晚嘴里总是嘀咕着:“我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这么多年,怎么就把身份给弄丢了?我的那几个小本本究竟到哪里去了?”当时懵懂的我只能在一旁看着父亲一会静静地发呆,一会喃喃自语来回踱步,一会又发着无名火。我不清楚父亲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只知道他丢失了几个重要的小本本。那时的我特别不理解,几个小本本至于把一家子都搅得不得安宁吗?

    庆幸的是,在母亲多日的奔波寻找下,那几本工作证件终于“重现人间”。有了这几个“证人”的帮助,父亲如愿以偿地去了新单位。从那时开始,母亲就有了整理各种证件资料的习惯,她将父亲的工资单、各种奖状以及我和姐姐的入学通知书、成绩单等都用铁盒子保存起来。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们搬了八九次家,每次搬家都要清理出一些闲置的东西,而这个铁盒子却被母亲当作“传家宝”一般,一直小心翼翼地珍藏着,家搬到哪里,这个铁盒子就被母亲带到哪里。

    闲暇时,母亲会拿出父亲的那几个小本本,如数家珍般翻看着。小本本上就那么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像是设置了神奇的机关。每次,母亲只要翻开那几个小本本,她的记忆便穿越到了几十年前父亲在广东湛江工作的那段时光。接着,她便开始向我和姐姐讲述起那段陈年往事:父亲在那个岗位上是如何工作的,曾获得哪些荣誉,这个工作给我们家带来了多少幸福和保障等。

    起初,对于母亲的絮叨,我并不理解。直到我开始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看着那些查询档案的人期待的眼神、闪闪的泪花、满意的笑容,我才真正体会到这些档案对于他们的意义,它们远不是几个小本本、几张纸那么简单,它们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分子,是见证家庭变迁及家人成长的“证人”。

    对于母亲的行为,我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些小本本就好像是母亲的老朋友,它们不仅帮助父亲解决了工作问题,也陪伴着母亲以及我们整个家庭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变迁和发展变化。

    对于父亲来说,这几个小本本不仅是父亲曾经作为一名石油工人的“证人”,更是父亲那段鲜活记忆的“证人”。它们见证了父亲在工作岗位上流下的血与汗,见证了父亲为我们这个家庭付出的苦与累,见证了父亲作为社会人、家庭人以及个人生命历程的变迁。这些小本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家庭档案,它们不仅是社会档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在每个人的家庭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突然明白,或许我们绞尽脑汁都想不透的问题,这几个小本本会告诉我们答案。几十年前,父亲作为一名石油工人,他的社会责任是立足岗位,为中国石油勘探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家庭责任是为妻子和孩子撑起一个温暖的家。现在,父亲退休了,家庭身份也变了,他已经是一个老人,是母亲眼里白头偕老的老伴儿,是我和姐姐眼中伟大而睿智的父亲,也是孩子们眼里慈祥的外公。他现在的责任就是照顾老伴儿,疼爱外孙,引导我和姐姐以及所有后辈人传承老一辈的实干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这是父辈人用鲜血与汗水凝结成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共同的财富,而家庭档案就是这些财富的载体。

    当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地工作、生活,放松了自我的职责要求时,这些小本本会时刻提醒我们,告诉我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警醒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暗下决定:要把我们家中这个不成文的规矩保留下去,无论生活条件好或坏,无论家庭成员多或少,我都要尽力将这些证件保存下来。它们承载着我们一家人共同的回忆,见证着我们家庭中每一个成员曾经的梦想与追求,见证着我们这个家庭的变化与进步。它们会告诉我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3月8日 总第319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