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党的十九大:筑梦中国冀复兴

作者:余 玮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1-15 星期一

    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2300多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共同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在万人大礼堂响起。这掌声代表着党心、凝聚着民心。这掌声浸透着自豪、传递着自信。这掌声随着电波,回荡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回响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为过去,更为未来……

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

反映党心和民心的报告

    201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决定:2017年下半年召开党的十九大。这个消息似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

    2017年1月13日上午,中南海怀仁堂。习近平主持召开十九大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宣布党中央关于成立十九大文件起草组的决定。习近平担任组长。

    十九大报告起草伊始,习近平就反复强调:“起草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党内智慧的过程,是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有机结合的过程。”如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如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要回答好这些重大问题,同样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报告起草工作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调研工作,并对此做出了专项部署。

    1月17日,中共中央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解放军各大单位、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发出《关于对党的十九大报告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决定对十九大报告议题在党内一定范围内组织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同时,还将通过一定方式征求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北京市西城区西交民巷社区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收看十九大新闻报道。

    2月上旬,根据起草组的工作部署,9个调研组分赴16个省区市,就十九大报告议题进行调研,召开各级各类座谈会65次。

    2月20日至3月31日,按照党中央部署的21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59个承担部门和单位组成80个调研组,深入1817个基层单位开展实地调研,召开1501次座谈会和研讨会,参会或接受访谈人数21532人,形成80份专题调研报告。这些成果为十九大报告的起草奠定了坚实基础。

    5月下旬,25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围绕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深入调研,提交了65份报告,供起草组研究参考。

    7月1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第一次审议十九大报告稿,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在听取汇报后,一致赞成报告稿的框架思路、内容结构、重大观点、主要提法,提出了重要意见。2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第二次审议报告稿,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提出了重要修改意见。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一次审议报告稿,中央政治局委员一致赞成报告稿的框架思路、内容结构,赞成报告稿提出的主题主线、指导思想、基本方略、重大论断、决策部署。

    7月26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指出,这次重要讲话已经勾勒出中共十九大的政治和理论框架。

    8月5日,中共中央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解放军各大单位、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发出通知,在党内一定范围组织讨论,征求对十九大报告稿的意见。

    8月30日,习近平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与会党外人士开诚布公、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并提交了10份书面材料。习近平在听取发言后,代表中共中央表示感谢,要求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吸纳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

    10月11日,十八届七中全会召开。文件起草组全体同志认真听取全会中央委员10个分组和中纪委4个分组关于报告的讨论发言,连夜召开工作会议,逐条研究修改意见,提出吸纳建议。

    10月14日,十八届七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九大的报告(草案)。

71次掌声背后的美好憧憬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

    习近平健步走向报告席,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工作报告。3万余字的报告,沉甸甸地端出全方位开创性成就、深层次根本性变革,照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行道路。

    宏亮的声音,响彻万人大礼堂,传遍寰宇。报告过程中,会场内响起了71次热烈的掌声。

    掌声,为历史性变革成就而起!掌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的高扬而起!掌声,为美好生活未来的憧憬而起!掌声,为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和自信而起!

    十九大代表、红豆集团党委书记周海江有个爱在文件上画杠杠的习惯。这个连续三届当选的“老代表”,拿到十九大报告时,在大标题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面重重地画了道红杠。“又是这个关键词”,民营企业家周海江对这个词有种本能的敏感。

    102岁的焦若愚是第9次参加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在他任职北京市市长的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首次提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梳理文件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曾7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上了报告大标题。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因此,这次大会的主题依然写上了这个关键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对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也是贯穿十九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来自外交部翻译司的十九大代表周宇,10多年前在美国留学。有一次她写的一篇论文被老师退了回来。老师用红笔在文中那句“中国不可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作了标记,旁边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Why not”(为什么不)?周宇历数她这些年亲历的外交场合,感慨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一步一步走到了新时代,国家也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现在国际上问‘Why not’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问‘Why’(为什么)的人越来越多了。”

    许多代表注意到,十九大报告在现代化目标的表述上有了细微的变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对此前党代会的报告,多了“美丽”一词,“现代化国家”改为“现代化强国”。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27次提到“美”,16次提到“美好”,8次提到“美丽”。按照报告要求,建设美丽中国,不仅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同时还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带动产业升级、生产方式调整的经济变革,推动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绿色革命”。

    步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按下了“快进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看得见星星、听得见鸟鸣的美丽中国,正渐行渐近。

    习近平所作的十九大报告获得了71次掌声,其中最长的掌声出现在对现代化强国的描述的时刻,长达16秒。他说,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热烈的掌声折射出人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期待。确实,中华民族从来没像现在这样离强国目标这么近。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复兴梦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上曾进行这样的表述: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累积着变化。在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起草过程中,就曾有人提议修改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因为时机还不成熟,这个问题未有定论。十九大报告起草调研中,几乎所有的反馈意见都认为,重新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时机已经成熟,但如何定义却意见不一。文件起草组组长习近平要求先不要急于下结论,要深入调查研究,进行认真细致思考。有关方面按照要求,深入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广泛讨论,最终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趋于一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做出的重大论断,格外引人注意。十九大代表冷溶说,从原来讲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要求。经济建设仍是中心工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面发展。同时,冷溶还特别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判断。

复兴华夏宏图展

    10月24日,首都北京,阳光普照天安门广场。当天,党的十九大在人民大会堂闭幕。

    闭幕会上,首先通过了2名总监票人和36名监票人名单。接着,在总监票人和监票人监督下,到会的代表和特邀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由204名委员、172名候补委员组成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选举出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3名。

    11时12分,习近平宣布,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已经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场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在一阵阵如潮的掌声中,大会通过关于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十九大突出的亮点和重大历史贡献是,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中央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晓晖在十九大新闻中心记者会上说,用党的领袖来命名理论或者指导思想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通行做法,比如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及我国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另外,在西方思想理论界用主要创立者的名字来命名某种理论的做法也非常普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但它的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同志,他为这个理论的创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重大作用,所以用他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名副其实、当之无愧,而且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成熟和自信。”

    大会完成各项议程后,习近平在热烈的掌声中发表了讲话。“在全体代表共同努力下,这次大会开成了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雄浑有力的声音,从容自信的话语,如响亮的号角划破长空,激荡会场内外。

    10月25日,十九届一中全会举行。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提名,通过了中央书记处成员,决定了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批准了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会委员人选。

    随后,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与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告诉大家,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生活实现了小康,逐步富裕起来了。我们将总结经验、乘势而上,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使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他还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中国共产党将继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全党的强大正能量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12时17分,在镜头追踪下,习近平与其他6位常委向中外记者道别,缓缓走出门外。场外,阳光灿烂!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新时代里,中国共产党再出发!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12月29日 总第3162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